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痔疮又可分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一)内痔
发生于肛管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块,称为内痔。又称“里痔”。内痔是肛管直肠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点处。其临床特点是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多发生于成年人,婴幼儿罕见。
1、临床表现
⑴症状
①便血 为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多在排便时出现手纸染血,甚者可出现点滴状出血或
喷射状出血,血液与大便不相混合,颜色鲜红,多无疼痛,呈间歇性发作,常因饮酒、疲劳、便秘、腹泻等诱因使症状加重。
②脱出 随着病程延长,痔核会逐步增大,可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脱出物颜色鲜红或灰白,若不及时回纳,局部肿胀可加剧。
③肛周潮湿、瘙痒 痔核反复脱出,肛门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溢于肛门外,故自感肛门潮湿;分泌物长期刺激肛周皮肤,易引起肛周湿疹,瘙痒不适。
④疼痛 脱出的内痔发生嵌顿,引起水肿、血栓形成、糜烂坏死,可有剧烈疼痛。
⑤便秘 常因恐惧出血,人为地控制排便,引起排便习惯的改变,或造成习惯性便秘;长期便秘或粪便干燥,容易擦伤痔核表面黏膜,引发内痔出血,二者互为因果,导致病情加重。
如出现长时间、大量的出血,又未进行正确、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可引起失血性贫血,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肛门内痔核脱出,如不能及时自行或手法复位,易导致脱出物肿胀、疼痛加剧,发生嵌顿,甚则血栓形成或水肿,经常磨擦刺激,可引起局部破损、糜烂、渗出味臭等。
⑵体征
①局部视诊 可见齿线以上的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和出血点,个别可见有血栓形成,甚至有糜烂、坏死。
②直肠指检 早期内痔因痔核柔软,做直肠指检时一般不易触及,如痔核反复脱出,其表面纤维化,可触及包块隆起。
2、其他辅助检查
① 肛门镜检查 通常在肛门视诊、直肠指检后进行,重点观察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色泽、溃疡和出血点等情况。检查时应遵循规律,逐一进行,不可遗漏,检查完毕后及时记录。
② 内窥镜检查 对于肛门镜检查不满意,不能明确诊断者,可采用内窥镜检查,目前常用的有纤维结肠镜和电子肠镜等。
如需施行手术等特殊治疗时,应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和X线胸片等检查。
3、疾病分期
I度内痔 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无内痔脱出,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
Ⅱ度内痔 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伴内痔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
Ⅲ度内痔 便时带血,滴血,伴内痔脱出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内痔脱出,须用手回纳。
Ⅳ度内痔 内痔脱出不能回纳,内痔可伴发绞窄、嵌顿。
(二)外痔
外痔是指发生于肛管齿线之下,由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痔外静脉破裂或反复炎症纤维增生而成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临床特点是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
由于临床症状、病理特点及其过程不同,可分为结缔组织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性外痔等。
1、炎性外痔 多见肛缘皮肤破损或感染,呈红肿或破溃成脓,疼痛明显。
2、血栓外痔 好发于肛缘外截石位3、9点,以中年男性居多。肛缘皮下突发青紫色肿块,局部皮肤水肿,肿块初起尚软,疼痛剧烈,逐渐变硬,活动性好,可移动,分界清晰,触痛明显。
3、静脉曲张性外痔 排便时或久蹲,肛缘皮下有柔软青紫色团块隆起,可伴有坠胀感,团块物按压后可消失。
4、结缔组织性外痔 肛门边缘处赘生皮瓣,逐渐增大,质地柔软,一般无疼痛,不出血,仅觉肛门有异物感,偶有染毒而肿胀时,才觉疼痛,肿胀消失后,赘皮依然存在。
(三)“内忧外患”的混合痔
混合痔是指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者。多发生于肛门截石位3、7、11点位处,以11点处更为多见。兼有内痔、外痔的双重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为在肛管内齿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无明显分界,参见内痔、外痔的有关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