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从4岁起常感冒,最初就是打针了事。后来村里来了个新大夫,发现孩子心脏有杂音,建议去大医院检查,结果得知,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室间隔缺损,需赶紧手术。"12岁的王浩(化名)的妈妈心有余悸地说。
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诊治中心副主任、心脏外科专家邓勇志教授说,我省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儿1500例,家长要格外注意。
先心病患儿就诊率低
邓教授说,我国每年新增30万例先心病患儿,是目前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先天性心脏病属于新生儿出生缺陷,是我国出生缺陷的首位畸形。山西省目前按人口出生率推算,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儿1500例。先心病如果得不到早期手术治疗,肺炎、心衰将反复发作,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也会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相反,如果先心病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绝大部分不影响正常发育,孩子可以健康成长。但由于绝大多数人对心脏手术的恐惧,使先心病患儿的手术率不到10%。而实际上先天性心脏病并不可怕,只要早治疗,孩子就有希望走入健康人群的行列。
如何避免先心病发生
"再高明、再有爱心的手术医生也不能帮助所有的先心病患儿,所以,关键还是要预防先心病的发生。"邓教授介绍,导致先心病的高危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畸变,约4%-5%的先天性心脏病是由染色体病变引起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染,尤其是病毒,如风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及柯萨基病毒等。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在妊娠的第2-8周,造成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也主要发生在此阶段,如母亲在妊娠3个月内患严重病毒性感染,特别是患风疹病毒后出生的新生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较高。
另外,胎儿周围局部机械压迫、母亲的营养或维生素缺乏等因素也会导致先心病。其他因素,如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较高,说明高原环境可能为该病的发病因素。又如母亲在妊娠期接触大剂量X射线或使用某些药物,患慢性疾病、缺氧、母亲高龄妊娠,流产保胎和多胎等因素均为导致先心病的高危因素。因此,孕妇怀孕前后要特别注意,如能避免上述高危因素,就可以减少很多先心病的发生。
先心病有哪些早期信号
先天性心脏病具有农村地区多发、病情重及年龄偏低的特点,如未经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30%-40%在1岁内死亡。邓教授说:"我见到过很多先心病儿童,目前医学的进步已经完全能帮助他们成为健康人,但因为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患有此病,而耽误了孩子及时就医。"
此外,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极大地降低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早期识别先心病很重要。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下表现,一定要及时就医:
发育障碍: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往往发育落后,表现为瘦弱、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
蹲踞:患有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特别是法乐氏四联症的患儿,常在活动后出现蹲踞体征,这样可增加体循环血管阻力,从而减少心隔缺损产生的右向左分流,同时也增加静脉血回流到右心,从而改善肺血流。
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几乎都伴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这是机体对动脉低血氧的生理反应。
心衰:通常大多数是由于患儿有较严重的心脏缺损,这是由于肺循环、体循环充血,心输出量减少所致。患儿面色苍白,憋气,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心率每分钟可达160-190次,血压常偏低。可听到奔马律,伴有肝脏肿大。
肺动脉高压:当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紫绀等综合征时,被称为艾森曼格氏综合症。临床表现为紫绀,红细胞增多症,杵状指(趾),右心衰竭征象,如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周围组织水肿,这时病人已丧失了手术的机会,唯一等待的是心肺移植。患者大多数在40岁以前死亡。
其他:胸痛、晕厥、猝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