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外科手术治疗胸壁结核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我科142例胸壁结核患者采用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 结果 本组142例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141例,复发1例,手术成功率99.3%。 结论 手术治疗是治疗胸壁结核的根本途径,手术成功率高。
胸壁是指胸部皮肤与胸膜壁层之间的皮下组织、胸壁浅层肌肉、肋间肌、肋骨、肋软骨和胸骨等组织。构成胸壁的组织受结核杆菌侵袭,出现的结核性病变称胸壁结核,多继发于胸内结核病,如肺结核、胸膜结核和纵隔淋巴结结核。我科自2003年9月-2007年8月收治142例此病患者,全部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42例患者男87例,女55例,男女比例为1.58:1,年龄在15-67岁之间,15-45岁112例,46-67岁30例。左侧83例,右侧59例。病变继发于肺结核57例,继发于结核性胸膜炎76例,继发于肺结核与结核性胸膜炎9例。病变局限于软组织而肋骨完整无损者26例,胸骨破坏13例,肋骨破坏受损形成哑铃形脓肿者103例。病灶位于胸前壁者39例,胸侧壁者81例,胸后壁者22例。肿物破溃形成窦道83例,肿物表面皮肤发红但未破溃12例,皮肤完好者47例。
1.2麻醉选择 7例行局部浸润加强化麻醉,135例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1.3切口选择 83例肿物破溃形成窦道者行梭形切口,切除坏死皮肤及窦道口。47例皮肤完好者沿肿物长轴切口。,肿物表面皮肤发红但未破溃者8例行梭形切口切除发红皮肤,4例沿肿物长轴切口。
1.4手术方法 对于病变仅局限于软组织者给予彻底切除病灶,充分冲洗止血后不放引流管局部加压包扎切口。对于肋骨破坏形成哑形脓肿者;手术时切开脓肿浅部的软组织,注意保存胸壁肌肉,将脓肿壁作完整切除,并找到与肋骨深部脓肿相通的窦道,切除相关的一段或几段肋几和肋间组织,将肋骨相通的窦道,切除相关的一段或几段肋骨和肋间组织,将肋骨深处的脓腔完全清除,脓肿切除后所遗留的腔隙,经完全止血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肌肉瓣填充,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再加压包扎切口。对于胸骨破坏者处理同肋骨。
2 、结果
139例术后患者切口甲级愈合,2例乙级愈合,1例化脓感染经伤口换药后二期愈合。126例患者随诊1年无复发,12例随诊7个月无复发,3例随诊3个月无复发,1例术后4个月复发,经二次手术治愈,分析复发原因,该患者经济困难,位于偏远山区,未能及时复诊开药,出院仅服用抗结核药一个月即自行停药。
3、讨论
3.1 胸壁结核多继发于胸内结核,如肺结核或胸膜结核,累计胸骨旁和胸椎旁的淋巴结,以后形成结核性脓肿,穿透肋间组织在胸壁软组织中形成脓肿或溃破为慢性窦道。另一发生过程为肋骨或胸骨发生结核性骨髓炎,形成脓肿或窦道。胸壁结核可有一般结核感染的反应,如虚弱,疲倦,盗汗及低热等,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多比较轻微。
肿物出现以后,有的逐渐增大,有的仅缓慢增大,为了确定诊断,可作脓肿穿刺,抽得干酪样脓液。但脓液涂片及细菌培养检查不见普通细菌,一般也不易查到结核菌。胸壁结核所形成的窦道,有其特殊形态,窦道边缘皮肤往往有悬空现象,部分瘢痕收缩,创面肉芽浮肿,活体组织检查常可发现结核病变。胸壁结核患者均应常规行胸部CT扫描,不但为了明确有无骨质破坏,并可了解肺部,胸膜以及纵隔淋巴结的情况。
3.2 胸壁结核多发于青年及中年,以20-40岁较为常见,一般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以做出诊断,但需注意与外穿性结核性脓胸,椎旁脓肿,乳腺结核的鉴别。由于胸壁结核是全身结核病的一部分,因此必须注意全身治疗。
对于有活动性肺结核或广泛的纵隔淋巴结结核的病人,不宜即行手术治疗。应加强休息,营养、全身支持及正规抗结核治疗2-4周后,病人体质状况较好,血沉正常或动态观察血沉有明显下降趋势的基础上尽量争取早手术,防止皮肤和肋骨坏死。
3.3 在手术过程中,打开脓肿壁时要先开一个小口,将吸引器管插入脓腔吸净脓液后再扩大开口剪除脓肿壁,尽量防止脓液污染正常组织。此外,应细心探查通往肋骨深层的窦道,彻底清除干酷坏死组织,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勿草率行事,遗留病灶。对于骨膜、骨质有破坏的肋骨应予切除。残腔尽量用游离肌瓣填充防止死腔形成,是减少病灶复发的关键。
另外我们的经验是手术缝合前术腔应当放置必要的引流装置,这样可以将渗出液及时吸出,防止切口不愈合或感染,比较单纯的局部加压包扎效果理想。引流装置可在48-72小时后拔除,拔除后切口仍应加压包扎。
3.3 术后在应用有效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同时继续加强抗结核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3.4 对于出院病人要定期复查和随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