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三十年的儿科临床工作中,接诊了上万人次的小患儿,接触了无数个患儿家长,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经济收入、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患儿家长就会有不同的心态,但总的来说,在孩子生病时,家长的心都是焦虑、紧张、着急、担心,既不想让孩子受罪,又想尽快把孩子的病看好,这是人之常情,谁也能理解。
但是也有一些家长抱着以下几种心态。
给孩子看病,却是不值得提倡的。
一种是带孩子到处求医,并向他人不断数说孩子的所谓“病情”。
我曾在门诊遇到一位从河津来我院就诊的患儿及家长,这位家长挂的是我的号,来时背着一个大背包,进门就将这个背包放在我的门诊桌上,为不影响我的工作,我让她将背包放在检查床上。家长向我数说孩子头痛,跑了好几家医院,作了好多检查,都没有给孩子诊断清楚,这是她抱着最后的心态来我们儿童医院就诊,她说,如果再诊断不清,她准备带孩子去西安或北京求医。在我和孩子母亲谈话时,我一直没有放松对孩子的观察。
她母亲在说到她的病情时,很是焦虑,可是这个上初中一年级的孩子虽紧锁眉头但却在漫不经心地玩着自己的衣服角,既不看他母亲的脸,也不注视我,一点也没有他母亲描述的那样严重头痛的样子,既不能上学,也不能在家里做作业。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我判断这个孩子是心理问题(即心理疾病)而非躯体疾病。
我让孩子先到诊室外边坐一会,我和他母亲先谈一谈,孩子很听话地出去了。我详细询问了这位母亲带孩子就诊的全过程以及孩子曾服过的药物,这时她将检查床上的背包再次拿到我的办公桌上,倒出了药物,原来,在孩子就诊的这二十余天里,她为孩子购买了许多药物,这满满一包包药物还是这个孩子喝剩下的,这个母亲的焦虑由此可见一癍。而后我又和孩子单独谈谈,孩子告诉我,他的头痛在前一段感冒时厉害,现在没有什么了,只是他母亲害怕将来有什么大问题,才带着他到处“求医”的,他也因为经常听母亲向别人说他的病,弄得他也害怕了,这才停课和母亲到处找医生看病。
找到了“病因”,诊断也就明确了,这个孩子果然是心理问题。我最后问了孩子“你喜欢吃药吗”这个问题,孩子回答“一点也不想”。我告诉孩子他没有病,只是担心而已,并向孩子单独谈了以后要注意的事项,现在就可以回去上学了,孩子很高兴,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我再次单独和这位母亲谈,而且口气严肃,我告诉她,孩子的所谓病,是她所导致的,这位母亲听了很是诧异。
我告诉她,孩子可能在感冒当时,因为发热而有些头痛,头痛是明显的自我感觉,有人可能因为疼痛阈值较低,而表现较为明显,有人可能就不明显;作为母亲,老在孩子面前或当着孩子的面向他人数说或强调孩子“头痛”这个概念,就可能在孩子的心里产生了暗示,时间一长,或次数较多,这个暗示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孩子就可能认为,我的病情较重,要不我母亲怎么老担心呢?我告诉孩子母亲,这就是暗示所产生的作用,这也是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
孩子母亲听了我的话,将信将疑,我向她再次说明孩子肯定没有什么问题,不要担心,若还不放心,我把我的电话号码告诉了她,让她有问题随时可以向我咨询,这样母子二人才放心地走了。到今天我在向发这篇文章时,已经好几个月了,这位母亲再也没有给我打电话。
这位母亲的心理,可能是天下所有父母都会有的,但在孩子生病就诊的过程中,这个心态却是不足取得。从这个个案中,我们应得到有益的启示。作为家长,孩子生病时,首先应做到的就是及时带孩子就诊,遵医嘱给孩子服药。其次,对于学龄前孩子,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把对孩子病情的担心一股脑地向他人数说,或直接对孩子说他的病情如何如何,这样可能对孩子产生心理暗示,对孩子病情的康复毫无益处。
就像我们想让孩子好,就坚决不能在孩子面前向他人说孩子如何如何地坏一样。在孩子的心目中,其母亲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现在连他最亲近、最信任的人都这样认为,那他的病一定是很严重了,或许再也治不好了。家长应做得就是鼓励孩子,给孩子以信心来战胜疾病,早日康复。
一种是按自己所谓的经验或意愿,给孩子用药。
有的家长一看孩子有流涕、打喷嚏,就马上给孩子用药,而且一用就是高级别的抗生素,孩子刚一有点好转,马上就停药。有的家长在孩子生病初期,也就是孩子刚病时,能按医生的吩咐给孩子服药,孩子的病情刚有点好转,或刚刚见轻,就不按医嘱用药了,而是认为现在孩子病情轻了,把孩子的药量减点,或次数少点,或干脆停药,自认为孩子“病情重用量大,病情减轻用量小”。尤其是孩子在服用抗生素时,这种心态最为不好。
这是因为,孩子生病后门诊医生一般给孩子开的药物都是三日用量。孩子的病情经门诊三天治疗,若无好转应及时再就诊,医生会根据孩子用药情况、病情变化情况等,来考虑是诊断问题还是用药问题,再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若用药后病情好转说明诊断正确、用药起效,此时只是“好转”,但还没有“痊愈”,还需继续用药2~3天,一般门诊治疗的总疗程为5~7天。尤其是孩子在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时,更不能根据自己的所谓经验,随意减量、减次数或停药,这样既不能治好孩子的病,还容易造成细菌耐药,尤其是容易产生“超级细菌”。
家长正确的做法是:
一、如果孩子有感冒征象,如流鼻涕、打喷嚏等,但没有发热,也没有食欲减退,精神也好,此时不要给孩子服用抗生素,也不宜给孩子服用所谓的“感冒药”。应给孩子服用抗病毒类药物,如板蓝根冲剂、抗病毒颗粒等,同时应多喝水。这是因为,人在感冒初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病毒感染所致,用抗生素不能对抗病毒,还可造成细菌耐药;
另外,所谓的感冒药都大同小异,都是解热镇痛药,也就是退热药,孩子没有发热,给了这些药物后会大量出汗,反倒容易因出汗多,易受凉。此时给抗病毒药,能杀灭病毒;多喝水,既能湿润口腔,不利于病毒在此繁殖,又能将病毒冲入胃内,让胃酸将病毒破坏,或将病毒经尿道排出体外。
二、如果医生给孩子开了抗生素类药物,家长一定要按时、按剂量、按疗程给孩子服用,千万别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减量或减次数。这是因为,抗生素的使用是一种“全和无”现象,即要么不要,要用就得按时、按剂量、按疗程应用,否则不但治不好病,还易造成细菌耐药。
三、家长在家自行给孩子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应先选用级别较低的青霉素类或第一代的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药物,如无效时,再选用级别较高的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这样即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又不至于在孩子感染严重时,处于无抗生素可用的尴尬境地。
还有一种是焦虑烦躁,对医生护士的治疗护理不满。
前面已经谈到,孩子生病后,不但父母焦急、担心,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也会着急“上火”,这本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之事。其实,医务人员也是人,他们也有孩子,他们本也是孩子的父母,能理解孩子生病后家长的心理。在我这么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几乎每一个医生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都是极其负责任的,都想在第一时间把孩子的病看好,都想一针见血地给孩子输上液,就像老师,绝不希望有一个学生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一样,在工作中都是兢兢业业的。
临床护士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女性有女性的优点,比如心细、温柔、慈爱等,但也有自身的缺陷,尤其是在月经期表现的更为明显。有时护士不能一针见血地给孩子扎上针,这绝不是故意的,也许她是处在月经期,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在怀孕期,自身的精力达不到,或许是这天的情绪受到影响,心理素质出现问题。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这些护士今天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就别让她们上班了。但在目前的国情情况下,医院还没有这么多的护士来随时调换。此时,我真心地希望我们患儿家长们能原谅我们的护士,宽容我们的护士,理解我们的护士,给她们以信心。同时,医院也应加强护士基本功训练、心理素质训练,使我们的医患关系更为融洽,社会更为和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