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至今,37年过去了。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山车一直风驰电掣。
医院越盖愈大,手术越做越多。
患者的心,医生的心,还能心心相印吗?
在关节外科领域,膝与髋:你(患)和我(医)的误会还能好事多磨吗?
如果你给所有的医生发一个问卷,问现在的患者跟过去的患者比,是好沟通还是不好沟通呢?是好对话、好说话还是不好对话、不好说话呢?
相信100个医生里的绝大多数都会选择“今不如昔”,也就是当然比过去不好沟通不好说话啦。
我们在先髋领域采取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迄今已做了逾千例。在亚洲排在前列。我们对每一位患者负责。我们专门为截骨术后的患者建了3个微信群。我几乎每天都要上这个群里几次,回答微友争先恐后提出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关节外科交给我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别忘了,我医科大学5+3(8年制),今年刚刚毕业,分到科里,是一个24小时几乎都黏在科里的住院医师。我每天的工作:
1、上手术(平均每周十几台);
2、管理住院病人(负责“截骨”住院总医师全部工作,包括协调5名进修医师“干活”);
3、手术术前谈话(过程艰苦而费口舌,嗓子直冒烟);
4、预约排队患者,通知床位安排;
5、指导复查患者功能锻炼(过程繁琐,反复纠正,穷“纠”不舍);
6、日以继夜学习医学知识(每每都在琢磨思索默记);
7、准备科室讲课(大骨科和我们科讲课PPT的部分制作);
8、管理关节外科微信公众平台(每周上一期微信与3篇转载);
9、回答患者网上()与微信群层出不穷的问题;
10、每每开国际会、国内会时,我是“打杂”主力之一(如到机场接老外、会场幻灯播放、制作剪辑示范视频等)。
所以,我正在以关节外科为终身专业的起跑线上。
我特别希望你(患)和我(医)的误会能够像冰雪消融一样化解。我特别希望出现在微信群里的指导与答疑能够以一当十。
我的可爱的患者呀,你能不能发挥所有的情商智商聪明才智跟着我的思路与训练动作走呢?
先举个例子:比如在“截骨”这3个微信群里,为了指导术后患者拍好步态录像,我专门在10月3号发了一期微信“截骨术后,你的录像咋样儿拍?”。
满心期望这个辛辛苦苦制作的图文并茂且动感十足的微信会给我们意外惊喜――所有的术后步态录像都会合格啦。
可是,真是令我们大大失望。你(患)和我(医)的误会咋整?这个误会之结,怎么在这个步态录像上这么难解开呢?
明明告诉你了要尽量“暴露”,要求穿紧身的短裤背心,不要穿深色的裤子,不要穿大衣,不要穿裙子,你怎么还是照穿不误呢?好不容易传来录像,我们还是看不见你的“庐山真面目”。因为,只有把双腿至髋部能“暴露”得尽量“暴露”,我们才能看清你的步态,才能根据你的步态判断康复锻炼效果,才能指导你下一步如何科学训练。
明明告诉你了,录像机的位置要与臀部等高,要横拍(因为横过来我们在电脑上好看,好准确判断)。你就是不肯把手机的位置降低,就是不肯把手机横过来拍。我们只能对着你拍来的“误会”摄像苦笑。
再举个例子:我在术前交代N遍的问题,术后在群里总是一遍一遍还在问:
术后什么时间开始患者自主的抬腿及弹力带锻炼?
术后什么时间可以负重?
术后一段时间髋关节还有疼痛正常吗?
手术好长时间了,走路一直瘸怎么办?
术后哪些运动可以做?
术后复查是哪天啊?找谁啊?要挂号吗?
还举个例子:我对术后康复锻炼特别重视,也教得特别仔细,如怎样侧卧着用弹力带训练臀中肌,怎样由家属帮着掰腿,训练关节活动度。每一个患者都听得特别仔细,有的还拿手机拍照录像。可是,等患者和身边的亲人回到了家乡,就好像得了“健忘症”,训练臀中肌、关节活动度等等整个一个放任自流。
我思想斗争半天,才下决心写了这篇文章。
可爱的患者们,我真没有怨你们。
我真希望,你们回到家乡,会像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病房一样一样地锻炼。
膝与髋,你(患)和我(医)的误会,定能烟消云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