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恶性肿瘤流行趋势明显上升,其癌谱变化正处于由发展中国家高发癌谱向发达国家高发癌谱的过渡。1993年至1997年中国大城市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消化系统肿瘤发病占总恶性肿瘤发病数的一半以上,其中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分别居肿瘤发病的第1、4、6位,几乎占所有肿瘤发病的一半,死亡率也几乎为所有肿瘤死亡率的一半。
我国食管癌死亡人数约占世界食管癌死亡人数的46.6%,2005年,全国食管癌新发病例185 211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50%左右。保守估计,中国每年用于食管癌诊治的费用为50-70亿元,一旦临床诊断,往往已经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20%。而食管早癌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90%以上。
消化内镜是诊断食管早癌的重要方法,在高发区和高危人群进行内镜检查工作,加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进行早期干预,对于提高食管癌的5年生产率甚至治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截止目前,国内仅有王国清教授多年以前在食管癌高发现场进行了内镜筛查工作,全国范围内远未普及,导致中国与西方国家、日本等相比,陷入发病率高,早诊早治率低的尴尬地步。并且,差距越来越大。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据估计,2000年,中国胃癌新发病例33.1万,死亡24.5万,而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3.6万和32.3万;胃癌不仅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还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每年花费在胃癌上的治疗费用大概150亿。
根据病变浸润深度,可分为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在我国就诊的患者,早期胃癌仅占2%-10%,5年生存率达95-97%,进展期胃癌约85%的患者可以手术,5年生存率为20%-30%。因此进行在胃癌高发人群中进行胃癌内镜筛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进行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有助于提高胃癌的治愈率及5年生存率。
在我国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很高,中晚期占大多数。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级膳食结构的改变,大肠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10年前占恶性肿瘤的第6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虽然结肠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近10年来其5年生存率徘徊在50%左右。
全国结肠癌总疾病负担将达到400亿元。因此,提高结肠癌前病变(结肠腺瘤)的发现率并早期内镜下切除,加强对高危人群结肠癌内镜监测,有助于减少结肠癌的发病。结肠腺瘤及结肠癌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消化内镜,既可以直视下观察,又可以取活检。内镜能全面可靠地进行全结肠的腔内检查,不但可发现较大病变,而且对较小的病变做定性活检以及电切治疗,不易遗漏同时存在的多原发癌。
晚期消化道肿瘤预后差,治疗效果不满意,预防以及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可以明显改善预后。消化系肿瘤的一级预防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干预才能起作用,近期难以取得突破。所以针对消化系肿瘤的高发人群和高发区,进行早期诊断研究,对于减少癌发病具有明显作用;提高癌早期诊断率,并进行早期干预,提高5年生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与国家癌症治疗方针从强调单纯治疗到强调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将治疗的重心前移的战略性转移相符合
随着消化道早期癌内镜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道早期爱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外科手术曾被认为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标准方法,外科手术虽然可以完全切除病灶,但存在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缺点,而内镜治疗创伤小,既能保证肿瘤完全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及其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化道早期癌选择内镜治疗已为越来越多的医生所接受。
内镜粘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肿瘤,是随着内镜治疗技术不断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较浅的早期肿瘤均可为EMR的适应症。但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具体适应症标准还有争议。而且食管、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各有特点,因此各自的适应症也有不同。
EMR难以切除较大面积的浅表病变,分次切除病变容易残留,且切除标本受电凝破坏大,组织学评价困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日本首先开发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技术,通过内镜,选择适宜的电刀,通过高频电的作用将消化管病变部位的粘膜整片地从粘膜下层剥离下来的方法,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面积的表浅病变,是内镜技术发展的有一个里程碑。
我国消化道早期癌内镜诊断和治疗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我国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治疗率仍较低,相当多的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2)既往东西方学者对消化道早期癌病理诊断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2000年维也纳分类东西方学者取得了相当的共识,我国学者也普遍接受并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维也纳分类;2002年来自日本、欧洲、美国的内镜、外科和病理学家在巴黎对日本提出的“胃肠道表浅瘤变”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东西方的认识逐渐靠近,尤其对内镜切除标本的包埋、切片及病理诊断方法取得了一致意见,但国内内镜切除标本的处理方法尚需近一步推广;
(3)ESD技术尚在不断的完善成熟中,在国内也刚刚起步,须进一步总结经验,进行多中心前瞻性随访研究,对ESD技术做出全面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