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育龄夫妇生活在一起,有正常的性生活,多数在半年左右即可受孕。一般于婚后第一年中约80%可以怀孕生育,第二年又增加10%。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如果婚后有2年以上的不避孕性生活史而未能受孕,称为不育症。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不育症定义为婚后一年夫妇有正常性生活,未采取避孕措施而未受孕;由于男子方面的原因造成不孕者,称为男性不育症。目前不育症的发生率为15%左右,其中单属女方因素约为50%,单纯男方因素约为30%,男女共有约20%。临床上把男性不育分为性功能障碍和性功能正常两类,后者依据精液分析结果可进一步分为无精子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精子无力症和精子数正常性不育。
1、男性不育的现状
有人统计,1960年因为不育来咨询的男性只占8%,而如今已高达40%以上。70年代男女不育症患者的比例为3比7,90年代这一比例已上升到近1比1。据WHO估计,全世界不育患者高达6000万~8000万,而且每年以200万对不育夫妇的速度增加。我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现在男子患有不育症在近一二十年迅速增加,平均每8对夫妻中就有1对不育,而且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精子质量下降的速度越快。我国男子不育症患者,在农村约为6%~10%,在城镇为12%~15%左右,在工业发达、人口稠密的城市则高达17%以上。科学家预言它可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难以预测的危险。
半个世纪来,全球人类精子数量和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丹麦科学家Carlsen[1]经过多年调查并综合了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研究报告后发现,人类男性精液的平均精子密度已由1940年的1.13亿/毫升下降到1990年的6
600万/毫升,每次射精的平均精液体积由3.4毫升下降到2.7毫升。近60年来,世界男子的精子密度下降了50%,精液量也减少了近25%。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中国成年男子精液质量正在逐年下降。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曾对1981~1996年间公开发表的,来源于北京、上海、天津等39个市县、256份文献共11
726人的精子分析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我国男性的精液质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精子数量降幅达30%[2]。
以上数据表明,全球人类精液质量明显下降,生殖医学专家指出:“男性正面临自身的生死危机”。此结论并非危言耸听。男子生育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精液质量密切相关的,精液质量下降的临床意义可能反映在男子生育力的全面下降。从近两年的临床来看,因男性因素导致不育的病例占了三分之一,男性少精子症疾病有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精子的质量也在悄然衰退,畸形、劣质精子的比例在增多,其活力、穿透力、致孕率在下降,以致男性不育的比例也正在逐年增加。
2、环境因素的影响
男性的生殖活动是一个包括精子发生、成熟、排放等一系列复杂的活动,因此造成男性不育的原因非常多,而且许多因素共同导致了男性不育。其中环境恶化很可能是导致精液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不良环境对生殖健康的损害,涉及到生殖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对下一代健康的危害极大。而环境因素又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和比较复杂的生物链的关系。环境因素大致有:①物理因素。如光线、温度和辐射;②化学因素。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如汽车、拖拉机排出的废气及工业废气对大气的污染,杀虫剂对空气的污染,农药、化肥对粮食、蔬菜的污染,工业废水对饮水的污染,洗涤剂、化妆品以及各种职业性有害物质的直接接触;③生物因素。包括病毒和微生物;④行为因素。如紧张和用药;⑤社会因素。包括营养、卫生、习惯、教育和职业等。这些因素常常交叉重叠,可能多种因素同时产生影响。
近年来,有人提出了“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s)的概念。对于激素,大家并不陌生。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看,激素是人体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对人体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微量物质。例如性激素可刺激生长发育和生殖系统的成熟。那么什么是“环境激素”呢?所谓环境激素,是指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能够像激素一样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的化学物质的总称,又称环境荷尔蒙,也叫“第三类损害物”。环境激素不论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人体,都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即使摄人微量,也会导致机体的内分泌失衡。世界卫生组织给环境激素所作的严密定义是:“使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并因此而对个体及其子孙或者集团(部分是亚集团)产生有害影响的外因性化学物质或者混合物”。科学研究证实,环境激素不是直接作为有害物质对人体及其他生物体带来异常影响,而是以类似激素的方式,对人体或其他生物体产生作用,使生物体内原有的内分泌机能出现紊乱。
有研究认为,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由环境激素造成的环境污染正显著增加。环境激素是环境中一些具有活性的化合物,可对男性生殖系统造成有害的影响。科研人员已确定了近300种可能影响精子质量的环境激素化学物质,可疑物大约在1500种左右。而这些物质都是人类日常生活密切接触的。比如塑料制品、一次性泡沫制品、农药、饲料和食物添加剂、洗涤剂、化妆品、人工合成的激素、杀虫剂、除草剂,它们广泛存在于食品、日常用品、蔬菜、近海鱼类、谷物、空气、饮水、纺织品中。它们大都具有与雌激素分子相似的化学结构,如DDT、多氯联苯和聚碳酸酯等。它们释放到环境中来,对大气、水源、土壤造成污染,再通过饮食、呼吸等途径进入人体,产生类似激素的作用。其主要危害表现为:①由于食物、饮水中大量存在环境激素物质,造成男人的精子减少,精子运动能力低下、精子畸形率上升,雄性退化,乃至男性不育症的高发;②致畸。经科学研究发现,育龄妇女长期受环境激素的污染,会使胎儿畸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导致胎儿的五官、肢体或性器官的局部畸形;③干扰和降低人体免疫机能,并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智力低下,严重的还会引发某些癌症。日本环保研究所一项研究结果还显示,环境激素的污染,使饲养的鸡70%患有眼病,30%患有咳嗽,15%患有气喘和支气管炎[3]。
精子生成的生理过程受到下丘脑-脑垂体-睾丸激素的内分泌调节,由于环境激素的化学结构与人类性激素的结构类似,环境激素虽然含量极微,但是长期积累作用,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以类似激素的方式干扰睾丸内分泌调节功能,致激素水平改变,影响睾丸精子生成和发育,导致精液质量异常和精子形态功能异常,进而降低生育功能。环境激素的危害,既有内分泌失调的生理因素,还有自由基引发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国内外自由基生物学专家指出,环境激素使机体受到损害,往往与自由基的攻击作用有关。就精子而言,一方面为了维持人类精子的正常功能,自由基是不可缺的;另一方面,如果自由基过多,将会造成精子的损伤。而环境激素的污染是引起人体自由基增加的元凶。实验研究已发现,精子对活性氧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等的过氧化作用特别敏感,可使精子膜的流动性降低、活力下降,造成精子的完整性、运动性及其它功能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导致精子的死亡。这已成为男性不育症的重要病因[4]。
雌激素类化合物是环境激素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男性生殖系统具有明显影响,包括影响雄激素的水平,引发睾丸组织结构变化,引起睾丸癌,降低精液中的精子数量,造成男性乳房发育,导致内分泌紊乱等。男性短期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药物并不会对生殖系统造成明显影响,但长期接触生活中含有雌激素的物品,则会对生殖健康造成较大危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食品中不适宜地加入了激素类物质。常用的杀虫剂、塑料制品,都有与雌激素雷同的化学结构。日常的洗涤剂、去污品,使用后的降解产物,也具有雌激素作用。为了使牛、羊多长肉、多产奶,人们给这些牲畜体内注射了大量雌激素;为了让池塘里的鱼虾迅速生长,养殖户添加了“催生”的激素饲料;为了促使蔬菜、瓜果个大,提前进入市场,菜农和果农们不惜喷洒或注射一定浓度的乙烯利、脱落酸等“催生剂”。还有部分男性护肤时随意使用女性化妆品,这些专门为女性研制的化妆品中,有些含有一定的雌激素,长期使用可以缓慢改变内分泌功能,对男性生殖健康产生损害,造成性腺功能低下。英国科学家多年前就发现生活在含有城市污水水域中的雄鱼部分雌化的现象,这一现象长时间困扰着人们。后来发现这与城市污水中含有过量的人类雌性激素有关。英国环保局1996年发表报告说,英国科学家对生活在伦敦东部水域中的鱼及水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水域中含有3种具有活性的激素,其中2种是天然人类雌性激素,另外1种是避孕药中含有的人工雌性激素。它即使数量极少,也会导致生物内分泌失衡,出现生殖器畸形、精子数量减少等现象。
上述情况已引起科学家的警觉和关注。但要真正解决环境激素对男性精子的危害以及对人类繁衍生存的威胁,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专家们呼吁,在加强环保的同时,建议公众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远离环境激素。要尽量少使用塑料容器装饮食;尽可能不用含氯(如聚氯乙烯)袋装物;严格防止把塑料垃圾混入焚烧处理的垃圾中;尽量少用化学干洗;尽量不用含铅汽油。要适当吃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保健品,多吃一些具有清除自由基功能的食物,如香菇、山药、银杏、大枣、山楂、蜂王浆、生姜、绞股蓝、麦饭石、豆角、韭菜、青椒和茄子等。这些食物均含有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能及时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精子质量关系着人类生存繁衍的重大问题,对于以上这些因素,我们既要高度警惕,及时加以注意和避免,也要呼吁全社会所有力量来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