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姜女士患脑胶质瘤已无条件手术,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抗血管生成靶向疗法对其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肿瘤明显缩小,瘤周水肿消退,患者自觉症状消失。据该科主任张志文教授介绍,这是他们采用这一技术治疗的第27位患者。
姜女士退休前是清华大学教授,去年9月突然感觉左侧肢体无力,走路不稳,有时跌倒,到医院检查发现右颞部有一6厘米左右的占位,诊断为恶性脑胶质瘤,入住全军恶性神经肿瘤治疗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该科主任张志文教授组织全科医生对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认为根据病情应首选手术治疗,但患者有10余年的高血压和心血管病史,同时伴糖尿病,加上年龄较大,手术风险很大,患者本人也表示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经多次讨论并与患者沟通,他们决定采用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疗法为其进行治疗。经两次治疗后,核磁复查,原肿瘤明显缩小,且基本无强化效应,瘤周水肿也明显消退,说明肿瘤已大部坏死,患者自觉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消失,于近日出院。
张志文介绍说,肿瘤血管是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形态学基础,肿瘤血管除向肿瘤细胞提供营养而导致肿瘤疯长复发外,还不断促进肿瘤和正常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管内液体渗出而导致瘤周水肿,颅压增高。抗血管生成靶向疗法就是利用血管生成抑制剂(贝伐珠单抗)特异性地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活性,从而阻止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使癌细胞得不到足够营养而凋亡。这项技术2009年通过美国FDA的批准并应用于恶性脑瘤治疗,取得良好效果。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去年以来,采用这一技术治疗恶性脑瘤患者27例,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张志文说,抗血管生成靶向疗法适用于脑恶性肿瘤,尤其对术后复发、部位特殊、或因年迈体弱身体条件差等原因而不能手术的恶性脑肿瘤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