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最早于1968年应用于心脏外科桥术后,在心脏舒张期充气增加心排量,收缩期排气降低心脏后负荷,减少心脏做功,研究显示其可增加舒张期冠脉的血流灌注。相比其它高大上的左心室辅助装置,IABP更具有亲民性,其操作简单,费用也相对低廉,尤其适用于我国,实乃导管室必备之装备,在美欧等发达国家也将其列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I类推荐。然而,2012年10月新英格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其结果十分地出人意料,颇有将IABP打入冷宫之势。
这项研究即是著名的IABP-SHOCK2研究,这是第一项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后应用IABP心室辅助装置对早期血运重建后的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的主要终点为30天的死亡率,次要终点为血流动力学恢复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及剂量及并发症等等。研究共入选了来自德国37家医院的600例患者,301例随机入选IABP组,而对照组为299例。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主要及次要终点均无显著性差异。这个结果另人大跌眼镜,也使人们陷入困惑,介入专家们解读的声音各有不同,IABP临床应用也陷入争议,甚至有人会说,那些年我们追过的IABP就此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就因为这么一个研究就把IABP一棒子打死似乎有些过份,我们回头看看以往的多个小规模的、回顾性的及注册性的研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这些研究中大多数发现IABP对于无再灌注治疗或是溶栓治疗都是有效的,而对于早期PCI后的辅助作用则有些不同的意见。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这些研究都认为IAB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未行再灌注治疗或是仅进行溶栓治疗是有益的,这就说明了IABP从机制上对心脏的保护作用,而为什么联合了更好的PCI治疗后这种作用就显现不出来了呢?仔细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这便如同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道理相同,你给一个贫民捐助100元大钞,他会觉得很有用,而若将同样的钱送给一个百万富翁,他便不以为然,是早期PCI有效地改善了心肌灌注明显地改善患者的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这就稀释了IABP改善预后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IABP没有用了,正如一个百元大钞对百万富翁的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我认为IABP对于心脏的保护作用仍是无庸置疑的,也许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评价标准来评判IABP的作用,而不是仅以30天的死亡率这么一个简单粗暴的手段给IABP判死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