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手术的“三段九级”
第一阶段:注重鼻中隔手术操作
这个阶段,很多人只是对鼻中隔手术如何做感兴趣,或者说,只是注意到了鼻中隔偏曲。与那些只认识下鼻甲,对鼻中隔偏曲视而不见的某些“医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那些只要有鼻塞,就诊断为下鼻甲肥大,肥厚性鼻炎,而根本没有注意到鼻腔黏膜炎症状态,是处于急性期,还是慢性期,是慢性炎症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炎症好转期,甚至将下鼻甲错误的说成是鼻息肉,只是为了能,且只能通过损伤下鼻甲,赚取一点微薄收入的“医生”相比,这些人已经算是不错了。将下鼻甲说成是鼻息肉的“医生”,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为之,笔者都很难将其视为同行,也就是说这些人,根本就不是医生,当然也就不在笔者所说的“三教九流”和“三段九级”之列。尽管孔子宣称:有教无类。但笔者对于这样的“医生”实在无言以对。
尽管,自Quelmalz
1750年首次发表鼻中隔偏曲的文章之后,中隔手术大致经历了:鼻中隔次全切除术、典型黏膜下切除术(包括改良黏膜下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鼻中隔成形术等四个时期。但是,至今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依然是黏膜下切除术(包括改良黏膜下切除术)和鼻中隔矫正术。各种手术方式的总体指导原则如下:
1.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又称之为Killian法,为鼻中隔软骨及骨大部切除的一种方法。
2.改良黏膜下切除术:是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基础上,将取出的软骨或骨修整后予以复位。
3.鼻中隔矫正术:只切除偏曲部分,尽量保留不偏曲的软骨及骨,也是黏膜下切除术的另一种改良方式。
4.鼻中隔成形术:是在彻底矫正鼻中隔偏曲的基础上,通过软骨的切割减张,骨性部分的骨折移位,尽量保留鼻中隔内的软骨和骨性结构。
一段一级:额镜下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或矫正术
尽管部分医生只是注意到了鼻中隔偏曲,只是满足于实施鼻中隔手术,但至少这样的人,还算是医生。当然,同样是鼻中隔手术,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首先,从照明设备上来看,目前有额镜下和内镜下两种方式的鼻中隔手术。前者,由于照明范围的局限性,常常只能更好的处理鼻中隔前部和下部偏曲,高位和后部偏曲的处理,效果常常不满意。在此情况下,采取的手术方式多为黏膜下切除术,矫正术,如果想要实施成形术,不仅操作难度大,而且很难处理到位。因此,无论医生如何经验丰富,如何心灵手巧,如何尽心竭力,如何自强不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额镜照明下的鼻中隔手术,始终只能处于一种最基本的技术阶段。
手术步骤:常规鼻中隔左侧前部切口,分离左侧鼻中隔黏软骨膜及黏骨膜,切透软骨,进入对侧,同样分离对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放入固定长鼻镜,暴露鼻中隔偏曲部分,用环切刀切除部分鼻中隔软骨,再用咬骨钳切除部分筛骨垂直板,使用骨凿凿除下部犁骨偏曲部分。有时,部分医生还会将切除的较为平直的软骨修整后,重新纳入中隔内。
存在问题:1、高位鼻中隔偏曲:由于担心鼻梁塌陷和以满足通气为目的的治疗理念,高位鼻中隔偏曲多数会被不同程度的保留,只有中下部偏曲才会得到较为完善的处理。2、后部鼻中隔偏曲:由于担心切除过多有可能导致拍击样中隔和鼻中隔穿孔,以及额镜照明的局限性,对于缺乏经验的某些医生,严重的后部偏曲,可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处理缺陷。3、泡性中鼻甲:“C”型高位偏曲的患者,常常伴有一侧的泡性中鼻甲,由于额镜照明的局限性和治疗理念的滞后,不仅高位偏曲会被不同程度的保留,泡性中鼻甲更会被视而不见。4、下鼻甲病变:无论是肥厚性,还是炎症导致的肿大,在额镜照明下,下鼻甲部分切除是最为常见的处理方式,倘若没有注意到鼻腔黏膜的炎症状态,在炎症的急性期手术,切除过多的情况则时有发生。由此导致的后期问题,常常难以补救,这也是患者治疗不满意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一段二级: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或矫正术
如同大部分的鼻科手术一样,内镜下的鼻中隔手术,正在迅速替代额镜下的手术操作。然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矫正术,依然是目前鼻内镜下采用最多的鼻中隔手术方式。但是,由于照明范围的扩大,后位和高位偏曲的处理,得到了明显改善。整个手术操作的完善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手术器械的使用,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无论怎么讲,鼻中隔手术的操作水平,还是有了长足进步。
手术步骤:0度鼻内镜下,于鼻中隔前部的左侧,或者右侧行切口,用剥离子分离鼻中隔黏软骨膜和黏骨膜,多选用带有吸引的剥离子,或者由助手帮助吸引。边吸引,边剥离,可以始终保持视野清晰。切口处继续切透软骨,进入对侧,同法分离对侧的黏软骨膜和黏骨膜。用剪刀或血管钳,首先切除鼻中隔软骨,而后,用咬骨钳切除后部骨性偏曲。同样,较为平直的中隔软骨修整后,可以回纳鼻中隔内。
优点:1、由于鼻内镜可以进入鼻中隔内,处理鼻中隔后部偏曲,相对于前部偏曲,反倒更为得心应手。2、鼻内镜下不仅可以同期处理鼻窦病变,而且,对于影响鼻窦开放的高位偏曲,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多的重视。从而迈出了鼻中隔偏曲综合治疗的第一步,并由此逐步形成了多架构同期协调处理的治疗理念。当然,这些都还是后话。在此治疗阶段,这些理念尚未完全形成。
存在问题:1、随着高位偏曲需要矫正的被重视,病例数不断增加,以及后位偏曲更为方便的处理,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所存在的鼻梁塌陷,拍击样中隔,鼻中隔穿孔的危险性,更是有增无减。2、随着鼻窦开放术的广泛开展,18岁以下的鼻中隔偏曲需要同期处理的病例数,同样有了大幅度增加,黏膜下切除术在年龄方面的局限性,成了制约手术开展的重要因素。3、单手操作的局限性,如果没有同步吸引,内镜极易被血染。即便有了同步吸引,内镜血染的几率依然很高,洗镜器的不断改进和有效使用,也成了制约手术一气呵成的重要因素。
手术器械:1、0度鼻内镜及冷光源系统,配备电视监视系统非常有必要。2、吸引剥离器。3、咬骨钳,持针器,直、弯血管钳,7号刀柄。不再需要的器械包括:环切刀,骨锤,骨凿,固定长鼻镜。
一段三级: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
自上世纪80年代,鼻内镜外科技术创立以来,鼻内镜下中隔手术以其视野清晰,操作灵活,适用性强等诸多优点,得到了广泛开展。但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更多情况下仍然采用黏膜下切除术或/和矫正术。而对于18岁以下鼻中隔偏曲,则应常规选择鼻中隔成形术,而不是切除范围广泛的黏膜下切除术和矫正术。即便是对于18岁以上的成年人而言,鼻中隔成形术也可以有效降低鼻梁塌陷、中隔穿孔、拍击样中隔的危险性。
但是对于高位、后位、复杂性偏曲,对于骨质异常增厚的偏曲等等,原有的鼻中隔成形术,难以广泛适用。因此,即便同为鼻中隔成形术,其具体操作方式和指导思想,也存在很大差异。也就是说同样的一段三级,操作水平也不一样,但在目前,能够开展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的医生,已经算是鼻中隔手术中的佼佼者了。
手术步骤
1、传统方式的鼻中隔成形术:鼻中隔前端切口,分离切口一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下至鼻底,上至鼻顶。分离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及犁骨间连接,进入对侧。分离对侧筛骨垂直板骨膜、犁骨膜,向下至鼻底。鼻中隔上部保留三角形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相连,防止中隔塌陷。将软骨推向对侧,并保留对侧黏软骨膜与软骨间连接。软骨部处理:根据偏曲类型对软骨进行相应的切割减张后推移居中。骨部处理:对筛骨垂直板及犁骨,从鼻中隔内部行骨折移位或片状凿除。
操作要点:1)只分离一侧的黏软骨膜,而不是两侧;2)自软骨与骨交界处分离,进入对侧,分离双侧黏骨膜;3)矫正偏曲主要是靠:软骨“切割减张”,骨部“骨折移位”。
存在问题:从理论上讲,软骨可以通过“切割减张”,骨部通过“骨折移位”,获得偏曲矫正,而事实上,遇有骨质较厚的偏曲,骨折移位则只能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骨性偏曲只能切除,所谓的成形术,只是软骨的成形,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鼻中隔骨与软骨的成形术。遇有高位鼻中隔偏曲,或不予处理,或冒险操作。遇有复杂性严重偏曲,或部分处理,或勉为其难。
既往,文献中有关鼻中隔成形术的报道,或偷换概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形术,或妙笔生花,没有实事求是的如实报道,或轻描淡写,避重就轻,只是报道实施成形术多少例,而没有详细描述成形术的具体操作步骤。或以偏概全,仅仅只是依据少数几例鼻中隔成形术的成功操作,衍生成一篇报道,使人错误地认为此种操作方式,可以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鼻中隔偏曲。
2、改良鼻中隔成形术1型:常规鼻中隔前端凹陷侧切口,分离同侧中隔软骨与软骨膜间连接,下至鼻底,上至鼻顶。自切口处切透软骨进入对侧,同样分离对侧软骨与软骨膜间连接。继续向后分离两侧筛骨垂直板、犁骨与骨膜间连接。分离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犁骨间连结,形成中隔软骨顶端连接,左右两面分离,前、后、下三边游离。鼻中隔上部保留三角形软骨与筛骨垂直板间相连,防止中隔塌陷。软骨部处理:软骨整体偏曲,自身不弯,以顶端为轴,将软骨推移居中。软骨自身弯曲,根据弯曲类型,行相应的不间断切割减张后,同上将软骨推移居中。骨部处理:使用美国Xomed
XPS 2000 ENT动力切削系统配以前端带有剥离子的切削钻头,将较厚的筛骨垂直板及犁骨偏曲磨薄后,从鼻中隔内、外两个途径给予骨折移位。
要点点评:1)切口和剥离,与黏膜下切除术的操作步骤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切口选在凹陷侧,而非常规选在鼻中隔左侧。2)如同传统的成形术,仍然在软骨和筛骨垂直板、犁骨间连结处松解分离,对软骨和骨性偏曲,进行分别处理。3)所不同的是,软骨通过上部连接,而非保留一侧黏软骨膜,以保证其不脱落。骨性偏曲是通过磨除偏曲部分获得矫正,或磨薄后骨折移位获得矫正。
3、改良鼻中隔成形术2型:常规鼻中隔前端凹陷侧切口,分离同侧中隔软骨与软骨膜间连接,下至鼻底,上至鼻顶。自切口处切透软骨进入对侧,同样分离对侧软骨与软骨膜间连接。继续向后分离两侧筛骨垂直板、犁骨与骨膜间连接,充分暴露鼻中隔偏曲部分。使用美国Xomed
XPS 2000
ENT动力切削系统配以前端带有剥离子的切削钻头,从偏曲的凸起侧开始处理,对于弓形偏曲,可以直接将软骨及骨板磨薄,使其能够达到软骨的减张和骨板的骨折移位,推移居中的目的,对于局限性的凸起可以直接磨除。尽量保持鼻中隔软骨和后上筛骨垂直板间连接,只部分切除或磨除中隔软骨和犁骨间连接处的偏曲。此种操作方式,可以在简便手术操作和彻底矫正高位偏曲的同时,更多的保留骨及软骨,防止中隔塌陷。
要点点评:1)切口和剥离,与改良鼻中隔成形术1型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保留软骨和筛骨垂直板间连接,只分离软骨和犁骨间连结,对软骨和筛骨垂直板的骨性偏曲,进行一体处理。软骨和骨性偏曲,都使用动力系统将其磨除或/和磨薄。此举不仅可以尽量保留更多的骨及软骨,软骨更不容易脱落,而且不会导致鼻梁塌陷和变软。
缺点:需要特殊器械,需要操作娴熟,处理不到位,容易造成再次偏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