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性瘫痪的定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又被称为大脑性瘫痪、大脑瘫、脑性麻痹,简称脑瘫。它的定义是:小儿脑组织在发育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形成以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一种非进行性、不可逆性的病变。其发病率世界各地报道不一,发达国家约为2‰~3‰;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4‰。
2、脑性瘫痪的原因
脑瘫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任何原因造成胎儿及小儿脑组织缺血、缺氧、受伤或中毒,都可以引起脑损害,从而导致脑性瘫痪。
常见的原因归纳如下:
(1)胎儿生产前原因
妊娠6个月内的因素有: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亲中毒、母亲接受X线照射、药物中毒、妊娠中毒症。
妊娠6个月后的因素有:妊娠毒血症、胎盘和脐带异常、产前出血、血型不和、胎儿生长迟缓、多胎妊娠。
(2)胎儿生产时原因
产时胎儿缺氧、难产、新生儿窒息、巨大胎儿、早产儿及未成熟胎儿、低体重儿、产伤(如:颅内出血)造成脑缺氧、生后呼吸衰竭。
(3)胎儿生产后原因
出生后一个月内新生儿出现:容血性黄疸、新生儿休克、颅内损伤、脑炎、脑膜炎、肺炎以及各种感染引起的脑病。
(4)遗传原因
有的脑瘫儿的同辈、上辈及家族有脑性瘫痪、智力障碍或先天性畸形。
(5)后天性原因
指小儿出生后超过一个月后因为某些疾病损害脑组织,出现脑性瘫痪的表现。如:脑动脉栓塞、颅内脓肿、脑膜炎等。主要原因可用8个字来概括:早产、难产、窒息、黄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