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男性乳腺癌罕见。
症状
主要症状表现为乳腺肿块、乳腺疼痛、乳头溢液、乳头改变、皮肤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只要广大女性能有较强的防癌意识,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认真地做好自我检查及定期体检,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相信癌症绝不是不治之症。
乳腺肿块
乳腺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症状,约90%的患者是以该症状前来就诊的。随着肿瘤知识的普及,防癌普查的开展,这一比例或许还会增加。
乳腺癌肿块可单发或多发,多质地较硬,无触痛,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差。
有些仅表现为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并无明显肿块,无清楚边界,大多数被诊断为“乳腺增生”。但仔细检查增厚区较局限,同时伴有少许皮肤粘连时应引起注意,需行乳房钼靶片检查。
乳腺疼痛
乳腺疼痛虽可见于多种乳腺疾病,但疼痛并不是乳腺肿瘤的常见症状,不论良性或恶性乳腺肿瘤通常总是无痛的。当肿瘤伴有炎症时可以有胀痛或压痛。晚期肿瘤若侵及神经或腋淋巴结肿大压迫或侵犯臂丛神经时可有肩部胀痛。
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乳头溢液主要见于妊娠和哺乳期女性。病理性乳头溢液是指非生理状态下的乳腺导管泌液。乳头溢液可因多种乳腺疾病而引起,也较易为患者注意,是临床上约10%的患者前来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种乳腺疾病的症状中,其发生率仅次于乳腺肿块和乳腺疼痛。乳腺癌患者有5%~10%有乳头溢液,多为血性溢液。
乳头改变
乳腺癌患者若有乳头异常改变,通常表现为乳头糜烂或乳头回缩。
(1)乳头糜烂:有一种乳腺Paget病的典型表现,常伴瘙痒,约2/3患者可伴有乳晕或乳房其他部位的肿块。
(2)乳头回缩:当肿瘤侵及乳头或乳晕下区时,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可因此而缩短,牵拉乳头,使其凹陷,偏向,甚至完全缩入乳晕后方。
皮肤改变
乳腺肿瘤引起皮肤的改变,与肿瘤的部位、深浅和侵犯程度有关,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1)皮肤粘连:当肿瘤侵及这些韧带时,可使之收缩,变短,牵拉皮肤形成凹陷,状如酒窝,故称“酒窝症”。如有此症状者应警惕乳腺癌可能,良性肿瘤很少有此症状。
(2)皮肤水肿:由于乳腺皮下淋巴管被肿瘤细胞阻塞或乳腺中央区被肿瘤细胞浸润,使乳腺淋巴管回流受阻,淋巴管内淋巴液积聚,皮肤变厚,毛囊口扩大、深陷而显示“橘皮样改变”(医学上叫做“橘皮症”)。
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直接侵犯皮肤引起溃疡,若合并细菌感染,气味难闻。癌细胞若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可在主病灶的周围皮肤形成散在的硬质结节,即“皮肤卫星结节”。
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腺癌逐步发展,可侵及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区转移。其中,最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同侧腋窝淋巴结。淋巴结常由小逐步增大,淋巴结数目由少逐步增多。
乳腺癌可向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还可通过前胸壁和内乳淋巴网的相互交通,向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约5%左右。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甚至对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乳晕异常
炎性乳腺癌时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颜色由淡红到深红,开始时比较局限,不久即扩大到大部分乳腺皮肤,同时伴有皮肤水肿。皮肤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升高。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10%的乳腺癌是家族性的。如有一位近亲患乳腺癌,则患病的危险性增加1、5~3倍;如有两位近亲患乳腺癌,则患病率将增加7倍。发病的年龄越轻,亲属中患乳腺癌的危险越大。由此可以证明,乳腺癌遗传是很有可能的,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
现代医学证明乳腺癌有家族史,也称家族性癌,临床已证实,乳腺癌患者女性家庭中有外祖母或母亲、姐妹等患乳腺癌,这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一种部位特异性遗传类型,其家属成员感性的肿瘤是乳腺癌。这里提醒患有乳腺良性病变的患者,应该警觉并积极治疗,防止患乳腺癌,因为乳腺癌高危人群中易患基因突变。
病因与病理
乳腺癌的病因还没有完全明确,但不育、生育次数少、第一胎足月产年龄晚、初潮年龄早、良性乳腺疾病史、乳腺癌家族史、口服避孕药、放射线暴露等因素已经被确认与乳腺癌有关。
长期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体质过度酸化,人体整体的机能下降,引起肾虚,肝肾同源,肾虚肝亦虚,进而引起上焦代谢循环变慢,造成甲状腺疾病和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发展为乳腺组织异常增生,终致癌变。
乳癌的病因尚不能完全明了,已证实的某些发病因素亦仍存在着不少争议,绝经前和绝经后雌激素是刺激发生乳腺癌的明显因素;此外,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外界理化因素,以及某些乳房良性疾病与乳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已知的几种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因素:
1、月经状况:月经初潮早于12岁、绝经年龄晚于50岁、经期长于35年,均为公认的危险因素。
2、婚育状况:第一胎足月产在35岁以上或40岁以上未孕女性、反复的人工流产等因素均可增加乳腺癌的发病可能。
3、哺乳史:产后未哺乳者患乳腺癌的危险增加。
4、激素水平:乳腺癌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关系密切,高水平的生长激素亦是乳腺癌的促发因素,外源性激素的补充也可能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目前认为雌二醇和雌酮与乳腺癌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5、乳腺疾病史:乳腺的不典型增生可能会进展为乳腺癌,而单侧的乳腺癌病史可使对侧的发病率较常人高出2~5倍。
6、遗传和家族史:乳腺癌的遗传性和家族性为乳腺癌危险因素之一。
7、饮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会增加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
8、环境因素:电离辐射、低剂量诊断用射线、主动或被动吸烟。
9、其他因素:生活精神刺激、心理障碍、特别是忧郁、肥胖、病毒感染、药物、糖尿病等。
乳腺癌排查六法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医师一直呼吁:早发现、早治疗,约90%乳腺癌患者能生存。
乳腺检查有下列检查程序:乳房B超检查和乳房钼靶X光检查――若有无法辨别的肿块或脓肿――细胞学穿刺检查。
检查方法
一:乳腺钼靶摄片
乳腺钼靶摄片是一种无创伤的方法。操作简便易行, 其乳腺平片图像清晰,层次丰富, 信息量大, 对普查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早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超声显像
超声显像属无损伤性,一般B超作为乳腺增生检查的首先检查方式,简单、准确,可反复使用。
三:活组织病理检查方法
肿块切除:将乳房中肿块或可疑组织的整个切除,进行病理检查。
切取活检:从肿块或可疑组织中切取部分组织进行检查。
细针穿刺:用一根很细的针从肿块、可疑组织或积液中抽取一些组织、细胞检查。其他,如乳头溢液者可做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糜烂部刮片或印片细胞学检查。
四:乳腺导管内视镜检查。
乳腺导管内视镜可直视下观察到乳头溢液患者乳腺导管上皮及导管腔内的情况,极大地提高了观察到乳头溢液患者病因诊断的准确性,并对病变导管准确定位给手术治疗提供了极大帮助。
治疗:
外科手术。手术治疗仍为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术式分为:根治术(切除胸大小肌)、改良根治术(分为保留胸大小肌或只保留胸大肌)、保乳手术、乳腺癌一期重建、二期重建术等。总的发展趋势是尽量减少手术破坏在设备条件允许下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尽力保留乳房外形无论选用何种术式都必须严格掌握以根治为主保留功能及外形为辅的原则。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对于术后局部病情重的患者(即肿块大、腋下转移淋巴结多、保乳术后等)需进行本项治疗,以降低局部复发率。
内分泌治疗。激素受体测定与乳腺癌的疗效有明确关系。对于术后免疫组化结果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应口服三苯氧胺、来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等药物治疗。
化疗。全身化疗的目的就是根除机体内残余的肿瘤细胞以提高外科手术的治愈率。
(1)术后辅助化疗宜术后早期应用争取在术后2周内应用,最迟不能超过术后一个月。
(2)辅助化疗中联合化疗比单药化疗的疗效好 。
(3)术后化疗根据具体病情选用化疗方案(CAF、TAC、TA、TC等)。
靶向治疗。对于C-erbB-2阳性患者如进一步检查FISH或CISH检测Her-2阳性,需加用Herceptin治疗一年以增加乳腺癌患者远期生存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