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好发于鼻腔外侧壁之中鼻道区域,筛窦、上颌窦最易受累,有易复发和恶变倾向。既往鼻外进路(鼻侧切开鼻腔外壁切除术,鼻部翻揭术等)被认为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常规手术。二十多年来已逐渐为鼻内镜手术所代替。我们自2002 年1 月至2010年12 月对23 例侵犯筛、上颌窦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扩大)内壁切除术,病变切除彻底,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24 ~ 68岁,平均47、2岁。主要症状依次为鼻塞23例,伴有涕血3例,嗅觉减退6例,头痛2例,牙痛1例。检查肿瘤外观呈乳头状21例,息肉样1例,分叶状1例。术前均行CT、MRI以评估病变范围,肿瘤位于左侧鼻腔、鼻窦者17例、右侧者6例,未有双侧患病者。其中有骨质破坏者12例,为上颌窦内侧壁6例、后外壁骨质2例、筛窦骨间隔破坏4例。按Krouse分级系统【6】分期:Ⅱ期16例,侵及鼻腔、上颌窦内上壁及前组筛窦者9例,侵及鼻腔、上颌窦内壁及前、后组筛窦者7例;Ⅲ期7例,侵及鼻腔、前组筛窦、上颌窦内前壁者2例,侵及鼻腔、前组筛窦、上颌窦内外壁者2例,侵及鼻腔、前组筛窦、上颌窦内底壁者1例,侵及额隐窝1例,侵及蝶窦1例。术前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例。
1、2手术方法:所有手术均在气管插管或喉罩全麻下进行,术中控制性低血压。主要手术器械:美敦力电动切割吸引器,带吸引电凝器、长柄电刀、长柄电钻、带吸引剥离子,360o旋转、直或角度咬切钳,髓核钳、带角度刮匙,圆、平凿及燕尾凿,0o、30o、70o鼻内镜等。
1、2、1 对于KrouseⅡ期肿瘤行全筛窦切除术+上颌窦开口扩大术:术中在仔细定位出纸样板、眶底及前颅底的前提下仔细去除干净全部肿瘤组织。使用360o旋转、直或角度咬切钳将上颌窦口区向后向下尽量扩大。创面电凝炭化,骨质粗糙处电钻抛光。
1、2、2 肿瘤侵及下鼻甲时加鼻内镜下上颌窦内壁切除术:自中鼻甲前端附着处,以钩突刀沿上颌嵴斜向下切开粘骨膜达下鼻甲前端,向下方分离,圆或平凿断开骨质后,剪断鼻泪管。将鼻腔外壁向内撬开移位,再沿鼻底水平凿断鼻腔外壁,断中、下鼻甲后端,分次钳断取下鼻腔外壁。此时上颌窦内侧部分暴露较好,使用30o或70o镜配合弯头切割器、弯钳或刮匙可清除上颌窦内肿瘤组织。
1、2、3 对于KrouseⅢ期肿瘤侵及上颌窦外侧壁、前壁及底壁时,可加做上颌窦扩大内壁切除术:即在上颌窦内壁切除的基础上,潜行骨膜下分离后,弧形切除上颌窦前壁内侧部分,包括病变侧鼻骨、上颌骨额突,梨状孔外缘。保留眶下神经血管束以减轻术后面部肿胀。此时使用可固定的前鼻镜或拉钩开大前鼻孔,使用0o或30o镜处理上颌窦各壁病变组织。
2、 结果
23例均在鼻内镜下完全切除。术中出血200―600ml,仅1例输血400 ml。手术时间60―150min,平均118min。术毕术腔创缘电凝后填以Sorbalgon涂有红霉素软膏的膨胀海绵压迫,1―2天后取出,均无活动性出血。术后面部肿胀2天后均消失。术后生理盐水冲洗,每周内镜下清理术腔痂皮,3个月内上皮化完成。随访12―96个月,平均48个月;术后仅3例于1年后复发,复发率13%。复发部位于额隐窝区,再次鼻内镜下切除,至今随访15个月未复发。术后病理均为内翻性乳头状瘤,其中3例细胞增长活跃、未见癌变,仍在密切随访中。23例均无溢泪,无面部麻木发生,2例有轻度鼻翼下陷,10例有鼻腔干燥。
3、 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在鼻科的广泛应用,内镜手术的适应证也在不断地扩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内镜技术进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手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定位出肿瘤的基底部及肿瘤的侵及范围,并完全切除肿瘤。
术前病变范围的评估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CT对于骨性结构显示较好,但难以区分肿瘤组织与周边的炎症组织及潴留分泌物,因而CT常导致对肿瘤范围的估计过度。一般情况下MRI在T2相上,瘤组织表现为中等信号,而瘤体周边的炎症表现为高信号。故CT结合MR检查对于肿瘤范围的评价有一定价值。
手术能否彻底切除是有效避免复发的关键。鼻内镜下手术切除的范围及术式的选择取决于肿瘤基底部位置,肿瘤范围及性质(有否恶性)等情况。手术术式可分为小范围肿瘤切除、全蝶筛切除术、上颌窦(扩大)内壁切除术、DrafⅢ型额窦手术及鼻外进路与鼻内镜下联合进路手术等。本组为KrouseⅡ、Ⅲ期病例,均在鼻内镜下全筛窦切除术+上颌窦(扩大)内壁切除术完整切除瘤体,未行柯路氏切口,避免了面部瘢痕等。肿瘤组织以切割吸引器分块切除并创面电凝,将其基底部周围约2mm软组织去除干净。若条件允许,基底部骨质可以金刚石钻头进行抛光处理。术中尽可能多地保留肿瘤边缘的正常组织,尽可能大的开放鼻窦,以利术后随访。术中分离时用带吸引剥离子或助手辅助吸引,控制性低血压麻醉,电凝减少出血以获得良好视野。凿骨时助手固定好头位,较硬的上颌骨额突、梨状孔边缘骨质可用髓核钳、枪式上颌窦咬骨钳、燕尾凿,须准确控制凿骨方向。不同角度的内镜配合带角度刮匙可去除上颌窦各个方向的病变粘膜。总之,娴熟的内镜操作技术及准确的定位病变的能力也是手术顺利的保证。我们认为对于额窦因其气化程度的变化大,范围可能较大,则需要辅以鼻外进路或DrafⅢ术式;对于蝶窦向翼突延伸时需切除部分后鼻孔外侧壁上部。这种情况下鼻内镜手术难度加大,故手术时应做好改变术式的准备。
术后患者应每3―6个月进行鼻内镜随访,且要坚持终生。我们认为鼻内镜下对病变复发组织能做到早发现,可取活检病理诊断以区别肉芽或水肿增生组织,此时再行CT明确有无颅底受累。本组3例于1年内复发,病变位于隐蔽的额隐窝区,与病变切除不彻底有关。对于内镜下视野较隐蔽或重要部位(血管、神经、颅底)应小心谨慎切除。国外学者报道术后仍有12%~17%的复发率,且多出现在术后一年内[8、9、10],故坚持术后随访很有必要。
故对于KrouseⅡ、Ⅲ期病例,鼻内镜下上颌窦(扩大)内壁切除术基本接近鼻侧切开的手术范围,有面部不留瘢痕、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晰、能够准确完整地切除肿瘤、术后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和应用。对于因切除过多引起的鼻腔过度通气、干燥、头痛、结痂等缺点可通过冲洗或雾化的方法克服,此点在年龄轻者表现不明显。鼻翼下陷与邻近骨质切除过多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