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疾病是一慢性疾病,很多患者对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用药存在错误认识,甚至听信偏方秘方四处求医,耽误治疗,最后导致关节畸形,甚至肾功能衰竭才来就医,哪么该怎样用药才是正确的呢?虽然风湿病种类繁多,但治疗药物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第二类是抗风湿药(也称免疫抑制剂);第三类是糖皮质激素;第四类是生物制剂。
非甾体类抗炎药
消炎止痛药学名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常用药物有消炎痛、双氯芬酸钠(扶他林)、布洛芬、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该药物起效快、止痛效果好,是风湿性疾病的一线治疗药物。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表现为上腹不适、恶心、腹痛等,严重者可出现溃疡、出血等。美洛昔康、塞来昔布为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对胃肠道刺激相对较小,临床用药比较安全,不良反应偶可表现为尿检查的异常,有时还会发生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凝血功能障碍。
合理使用抗炎镇痛药要依据每个药物的半衰期而定,用药要强调个体化。一般药物使用数日后即可见效,如服用足量3―4周后仍无效则应考虑换药。当使用一种药物无效时,千万不可自行加用另一种NSAIDs,联合应用其疗效不仅不增加,反而会使不良反应增加。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多发生于午夜12时至凌晨2时,故用药可考虑早晨用量略减少,晚间加服一次。
激素---合理使用利
第二类药物是激素,常用的包括短效的氢化考地松、中效的泼尼松和甲泼尼龙及长效的地塞米松。听说要使用激素时都很恐惧,害怕其发胖的副作用。此外激素的副作用还包括消化道溃疡、感染等。年龄大的患者则担心诱发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
其实,患者不应一味地认为激素弊大于利。临床实践证明,激素强大的抗炎、抗免疫、抗毒素和抗休克作用能使许多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高,生命延长。当然、得到这些益出的前提是一定要合理使用。如果小剂量用药有效、就不应大剂量使用,适用短疗程的患者就不宜长期使用,能口服的就不要注射。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起效后要缓慢减量,否则病情可能会复发。
免疫抑制剂---副作用需定期监测
第三类药物是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 又称为免疫抑制剂。该类药物可使病情减轻,杀伤不需要的细胞,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病程,阻止或延缓病变组织器官的破坏,同时有助于激素减量。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氨甲喋呤、硫唑嘌呤、来氟米特、环孢霉素A、霉酚酸酯、沙利度胺、和羟氯喹等。该类药物都起效慢一般一月后起效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长期应用可降低机体免疫力。
生物制剂---并非神药
最后一类药是在临床上应用逐渐增多的生物制剂,主要包括抗T/B淋巴细胞及一些细胞因子的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关节炎的TNF―拮抗剂,如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和人鼠合式单克隆抗体都已经在广泛使用。该药价格较贵但作用很好,但绝非一针两针解决问题,还需要配合一些传统的免疫抑制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