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是属于发病率高的不可逆性疾病,所以脑梗塞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预防脑梗塞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这无论对脑梗塞患者或脑梗塞高发危险人群都十分必要。脑梗塞的预防应该是从饮食,锻炼,用药,危险因素控制等综合性的进行防治,尤其对已发生的脑梗塞患者而言,预防的目的就是改善症状,防止进展复发。脑梗塞的防治应该包括两个ABCDE,应贯穿在脑梗塞急性后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各个阶段,才能够有效的进行针对性的原发病症的治疗,有效的降低复发。
1、ABCDE
A、阿司匹林(Aspirine)
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从临床上看,每天常规服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75―150毫克,能够防止脑梗塞的复发。
B、血压血脂(Bloodpressurecontrol)
高血压可加快加重动脉硬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血压越高发生脑梗塞或复发脑梗塞的机会越大;高血脂一方面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属于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
C、中药防治(Chinesemedicine)
大复方道地中药防治脑梗塞有确切而全面的临床效果,包括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类中药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它是我国首个着眼二级预防进行二次研发的中药品种,还具有降血压、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血栓、消除血瘀等作用,能够安全准确的防止脑梗塞进展,而尚没有发生脑梗塞,但已出现动脉硬化症状或脑梗塞先兆症兆的中老年人,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从服用安全性以及治疗的针对性上都更胜一筹;
D、控制糖尿病(Diabetescontrol)
80%以上糖尿病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常伴动脉硬化、高血脂并发心脑血管病,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脑梗塞形成。糖尿病患者应采用低热量低糖饮食,适当用降糖药;
E、康复教育(Education)
通过网络宣传、免费赠阅实用读物、定期康复指导等方式,加强脑血栓、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的预防知识普及。积极干预危险因素,让患者能耐心接受长期的防治措施,主动配合药物治疗。
2、ABCDE
A、积极锻炼(Accumulatesexercise)
适当的锻炼可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预防肥胖、控制体重、增加循环功能、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均有益处,是防治脑血栓、脑栓塞、脑梗塞的积极措施。脑血栓患者应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选择,应进行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及体力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不宜做剧烈运动,如跑步、登山等,可进行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B、控制体重(BMIcontrol)
即保持或减轻体重,使BMI维持在18、5―24、9kg/m2,腰围<90cm,可有效预防冠心病;
C、戒烟限酒(Cigarettequitting)
香烟中含三千多种有害物质,烟中的尼古丁吸入人体内,能刺激植物神经,使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中胆固醇增加,从而加速动脉硬化;戒酒或限酒。
D、合理饮食(Diet)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桃、橙、香蕉、菠菜、毛豆、甜薯、马铃薯等富含钾的食物,可降低血压,预防中风;缺钙可促使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每天摄入1克以上的钙,可使血压降低;镁与钙的作用相似,应多吃粗粮、坚果、海藻等富含镁的食物;多吃蔬菜、香蕉、薯类和纤维素多的食物;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皮、蹄和荤菜;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少糖膳食,应把食盐量降至每天6克左右。
E、情绪稳定(Emotion)
乐观、稳定的情绪,舒畅、平衡的心态不仅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长寿的关键和秘诀。
如何预防脑溢血
如何预防脑溢血,尤其是老年人对脑溢血的预防
脑溢血是指大脑内部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脑组织,从而形成血肿,压迫周围的脑组织,使颅内压增高,进而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症状。此病发病急,进展迅猛,可以几分钟至几小时之内意识完全丧失、肢体瘫痪,病死率甚高,位于诸病之首,是威胁人类生命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观察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其中约90%的脑溢血发生于长期患高血压的50~70岁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最易发病的时间,几乎都是病人在清醒状态下,突然活动、用力过猛或情绪激动时发病。老年人积极预防、治疗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减少患脑溢血的各种危险因素中,是低脑溢血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凡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在经过积极治疗后,脑溢血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未接受治疗或中断治疗者低。因此,预防脑溢血,首先要避免血压的骤然升高。
对于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积极控制高血压:必须长期、有效、积极地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因为,高血压是发生脑溢血的重要原因,约70%~80%的脑溢血是高血压引起的。
2、保持良好的精神情绪:当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或激动时,血压会突然升高,从而诱发脑溢血。当中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时,要避免焦虑、烦躁、忧虑、悲伤等情绪波动,始终保持一个心境开阔、情绪乐观、幽默平和的心理状态,这样有助于调节大脑皮层的植物神经功能。
3、积极治疗易引起脑溢血的原发病:糖尿病所致的脂代谢异常易发生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患病率比无糖尿病患者高两倍。另外,高脂血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纠正高脂血症可明显降低脑血管病的危险。
4、增加自身保健意识:40岁以上中年人应每年定期体检一次,及时发现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遗漏,即使错过体检机会,也应及时补上,至少要测血压,做心脏、血脂和血糖化验等项检查。
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老年人要做到生活起居规律有序。每日保持充足的睡眠,晚间不要长时间沉溺于电视、麻将、舞会等娱乐活动中,防止大脑皮层过度兴奋而影响睡眠。合理营养,每日三餐选择新鲜蔬菜、蛋白质及豆制食品,少食过甜、咸和高脂食物,多食水果,晚餐不宜过饱,控制体重,以减少心脏负担。戒烟酒,常锻炼,动静相结合。中老年人可选择散步、体操、太极拳,这些活动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极好的脑部软体操,对预防脑动脉硬化、脑萎缩是药物所不可替代的好方法。
此外,要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防止因便秘、排便时腹腔压力过大,造成血压升高。平时要尽量避免做猛然弯腰、低头、抬举重物等动作,尤其是有高血压的老年人,防止突然脑部血流压力过高,而发生脑溢血。
很多家长就担心麻醉或者麻醉药物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那么到底儿童麻醉有没有影响呢?
从最早华佗的麻沸散开始,麻醉发展了上千年,已经成为了现代医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工具,而儿童麻醉则一直是在争议和激辩中发展,很多家长就担心麻醉或者麻醉药物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那么到底儿童麻醉有没有影响呢?
12月Science杂志的生物医学研究栏目发表题为“Researchersstruggletogaugerisksofchildhoodanesthesia”的文章,探讨了近期关于麻醉造成大脑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并指出了这一调查分析领域混杂的多种影响因素,如缺乏资金,和伦理问题等。
近年来虽然关于儿童麻醉后大脑是否损伤的结论未定,但是不断的有研究表明线虫、斑马鱼、大鼠豚鼠、猪和猴子进行常规麻醉,会带来发育上的损伤。在上个月美国FDA召开的关于儿童麻醉问题的会议上,FDA科学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MariaFreire就表示,“从线虫到非人灵长类动物,我开始担心了。”
目前儿童常用的麻醉方法有4种:基础麻醉(指术前先用镇静药,然后用局麻或神经丛阻滞麻醉)、部位麻醉、全身麻醉和低温麻醉。
其中基础麻醉和部位麻醉只阻碍神经纤维或神经干的传导,起到局部麻醉作用,麻醉过程中神志是清楚的。因此智力不受影响。而全身麻醉是需要抑制大脑皮质,使小儿暂时失去知觉,在无痛觉安睡的情况下保证各种手术的完成,一般医生认为这种方式通过机器控制呼吸供氧,而麻醉过后,儿童逐渐清醒,因此对智力也没有影响。
但是相比于成人来说,儿童麻醉确实要风险高一些,有可能会出现呼吸抑止,或者其他器官功能的损害,如肝、肾功能。
而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麻醉确实会造成学习障碍等大脑发育损伤,如去年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如果儿童在3岁以前由于手术使用麻醉药的次数达到两次或者更多,那么他们日后出现学习障碍的风险可能会比正常儿童高。
梅奥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明尼苏达州某县共5357名儿童的学习成绩和病历进行研究,发现如果儿童在3岁前只接受过一次手术麻醉,那么他们在19岁前遇到学习障碍的风险不会高于常人。但如果手术麻醉达到两次,他们今后遇到学习障碍的风险就会增加59%。一旦接受手术麻醉达到3次或者更多,那么出现学习障碍的风险就会比普通同龄人高2.6倍。研究还发现,儿童被麻醉的时间越长,他们出现学习障碍的风险也越大。
此外在机制方面,早在1999年,研究人员就发现常用的麻醉剂氯胺酮ketamine会阻碍大脑中NMDA受体,导致新生大鼠神经细胞死亡。其它一些实验还发现这类药物也会影响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如七氟醚ketamine,这正是最常用的儿童麻醉药。
2011年FDA领导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出生6天的猕猴如果接触某种麻醉剂,就会出现永久的认知功能障碍。
不过目前出现了另外一种称为dexmedetomidine的镇静剂,针对与这种药剂的一些动物实验并未出现神经毒性,以及其它药物所具有的伤害性作用。但是由于这种药物还未进行广泛儿童研究和试验,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总而言之,家长对儿童麻醉持谨慎态度并没有错,华盛顿儿童国立健康系统的儿科麻醉医生LauraTosi就表示,“我们必须非常小心,目前公众对麻醉存在恐惧心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