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咽癌较为少见,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0.8%~1.5%。由于下咽是相对不敏感部位,早期肿瘤不易发现,大约40%的病人因发现颈部转移淋巴结而就诊。现报告一例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4岁,农民,文盲。于2008年11月无意中发现左侧下颈部肿物,逐渐增大,如核桃大小,无咳嗽、发热等身体不适,就诊于河北沧州市某县医院外科,检查左下颈部锁上区肿物,大小4cm×4cm,质硬,活动差,颈部、胸部CT等均未见异常。以“颈部肿物”入院,行局麻下手术切除,术中发现肿物与颈部血管粘连,无法完全切除,遂行部分切除关闭切口,送检病理结果:上皮―肌上皮瘤,诊断为“颈部原发肿瘤”。院外休养,左侧下颈部肿物进行性增大,自行抗生素输液治疗,无明显效果。
2009年1月初,患者出现吞咽困难,进食块状干性食物时明显,不伴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再次就诊于该医院,查“左下颈部锁上区触及一肿物,约鸡蛋大小,质硬,活动差,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肿物表面可见手术愈合瘢痕,长约7cm”,行食管钡餐造影未见异常(管壁光滑,黏膜皱襞规整,蠕动正常,未见明显龛影及充盈缺损),行纤维食管镜检查取食管刮片结果示:鳞状上皮不典型性增生Ⅰ级。诊断为“食管癌,锁上淋巴结转移”,予CBF方案(CTX+BLM+5-FU)化疗一周期,症状无缓解,疗效评价NC(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2009年3月患者就诊于我院,为明确诊断,复查颈部CT报告“咽后壁肿物,侵犯食管入口”,咽喉镜见咽后壁、食管入口处菜花样肿物,活检病理:腺癌(本院病理科)。
确诊为“下咽腺癌,食管受侵,颈部淋巴结转移”,因家属认为患者年龄较大,且体质弱,家属拒绝手术治疗,我科给予放射治疗(DT6400cGy/32次,1次/日,5次/周),同期化疗PF方案(DDP75mg/m2,静滴,第1天;5-Fu1000mg/m2,连续静滴,第1-4天)一周期,放疗结束后3天,查颈部肿物缩小约30%,吞咽困难症状逐步缓解,疗效评价PR(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放疗结束三周后,患者来院复查,左下颈部肿物缩小约60%,吞咽困难症状消失,建议患者继续行化疗4-5周期,患者及家属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并失去随访。
2、讨论
下咽是口咽的延续部分,位于喉的后方及两侧,始于咽会厌皱襞,终于环状软骨下缘,与颈段食管入口相连。临床上分为3个区域:梨状窝区、环后区和咽后壁区。3个区域之间并无任何障碍,而且下咽壁仅由粘膜、纤维筋膜、肌肉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全层厚度不足1cm,几乎没有阻止肿瘤浸润的能力。下咽癌约95%以上为鳞癌,且其分化程度较低。少见的病理类型有小涎腺来源的腺癌,以及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和软组织肉瘤等,偶可见转移性肿瘤。比较而言,起源于咽后壁的下咽癌,其细胞分化程度最低,其次为梨状窝癌,而环后区癌的细胞分化程度相对较好。
治疗原则:既要最大可能地提高肿瘤的局部区域控制率,又要尽量降低治疗手段对器官功能损害的程度。一般早期病变,单独选用手术或治疗,避免联合治疗。中晚期患者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主要是放疗加手术,如有远处转移者,通常以化疗为主,辅以放疗或手术治疗。而不能耐受手术、体质较差的患者应施以单纯放射治疗。
近年来,由于医疗辅助检查设备的广泛应用,使临床疾病的诊断变的更容易、更迅速、更明确,临床医师应与辅助科室密切沟通,不能过度机械地信任辅助检查报告,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肿瘤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