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的一天上午10点钟,河南省滑县一位69岁的李老太太像往常一样在家中操持家务,突然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头痛袭来,猝然倒地,以后再发生什么事情她就不知道了。2个小时之后,家人回家发现了李老太太倒在地上,右侧肢体不能活动,不能言语,陷入昏迷之中,急忙将其送到了县人民医院。经CT检查,发现脑部有大约70毫升的淤血。结合李老太太平常有高血压病史,县人民医院初步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准备施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但是细心的脑外科医生发现:虽然李老太太的出血位于基底节这一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但是在蛛网膜下腔也有较多的出血,因此不能排除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下午3点,县人民医院拨通了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电话,周国胜副主任立即赶到会诊,认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极大,需要脑血管造影才能确诊。周国胜副主任立即和介入中心联系,请求急诊脑血管造影。下午5点钟,救护车载着病危的李老太太风驰电掣地来到第一附属医院,直接到介入中心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在局部麻醉下,一根柔软细长的导管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一直送到颅内,然后推注造影剂摄片。照片显示:李老太太的左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各有一个动脉瘤,脑出血的罪魁祸首被找到了。因为颅内出血量极大,李老太太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时间就是生命,不能再等待了!只有急诊手术才有可能挽救病人的生命。虽然周国胜副主任已经在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像李老太太这样危重而且同时长有两个动脉瘤的病人还没有遇到过,而且还是急诊手术,不仅手术难度极大,而且很有可能术中大出血导致病人死亡。面对挑战,周国胜副主任果断决定: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同时尽可能夹闭颅内动脉瘤。晚上9点钟,病人躺到了手术台上;10点钟,病人的颅腔被打开,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手术室鸦雀无声。在手术显微镜下,周国胜副主任耐心细致地操作。先释放部分血肿和脑脊液,然后分离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找到动脉瘤并安全夹闭。此时,所有的人都舒了一口气。随后,颅内血肿被吸除,然后关颅。此时,已经是凌晨2点了。病人被送到病房,严密监护。经过术后的一系列治疗,一周后李老太太睁开了眼睛,认出了家人,并和医生握手表示感谢。三周后,李老太太基本恢复正常,一家人高高兴兴出院。郑州大学一附院神经外科周国胜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的某个薄弱点在血流的冲击下形成的局部膨出,平时没有任何表现,但是被神经外科界誉为“颅内不定时炸弹”,随时随地可能“爆炸”,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轻者头痛、偏瘫,重者危及生命。以往医疗界对此病认识不足,一般按照“蛛网膜下腔出血”给予保守治疗,没有进行深入的检查,致使病人反复多次出血直到死亡。颅内动脉瘤只有依靠脑血管造影才能确诊,这项检查安全可靠,检查的风险远远低于等待中再出血的风险,一般应在首次出血后尽早进行。一旦颅内动脉瘤被确诊,就应尽早采取措施将其处理,防止再出血。虽然介入栓塞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而且创伤极小,但是花费昂贵,动辄5万元到10万元,限制了该项技术的普及。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已经相当可靠,在目前的显微技术条件下,手术的成功率在90%以上,而且费用不高,一般在2万元到3万元之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数年来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目前每年开展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50余例,数量和质量在河南省内处于先进水平。
图片说明:上图为术前CT,显示颅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积血;下图为术前造影,显示2个动脉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