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误区1:宝宝发烧一定要用退烧药
临床上常见许多家长见孩子发烧,就在家中给孩子胡乱服用常见的退烧药。退烧药的机制是麻痹中枢神经系统使体温下降,同时促进汗液排出,加速体温下降。但如此免疫系统未被唤醒,完全不抵抗,使外邪在体内积存,也增加了治疗的困难。很多小孩使用退烧药后反复发作,一次发烧比一次更高,皆因体内病因未能去除,中枢神经系统醒来后再次加强抵抗,反复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马淑霞
对小儿感冒发热要强调休息,多饮水。监测体温变化,一般以肛温为准,当体温超过38.5℃时应予降温措施,如有条件可同时降低室温。降温措施首选物理降温,尤其是婴儿发热。方法有:头部冷湿敷冰袋,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置冰袋,或用稀释酒精擦浴以及用冷盐水灌肠。
宝宝如何用药退烧?
在物理降温无效时,可适当小量使用退热药。退热药种类很多,常用的药物是以酮基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安乃近等成份制成的各种剂型,例如小儿百服宁、小儿泰诺、小儿扑热息痛栓剂、小儿安乃近栓剂等。小儿比较容易接受糖浆、口服液或栓剂。
用药误区2:要让宝宝感冒好的快就用抗生素
感冒是引起小儿发热的常见原因,多数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用抗生素是无效的。但现在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发热马上用各种抗生素,似乎用上抗生素就安全了,其实抗生素既不能抗病毒,也不能退热,相反增加了医药费用,并有可能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可谓弊多利少。
用药误区3:宝宝一咳嗽就止咳
孩子咳嗽,对许多家长来说是件苦恼的事情。由于小儿呼吸系统防御功能不健全,咳嗽反射不敏感,其咳嗽和咯痰的症状和大人不一样。较小婴儿会在喝水、吃奶时发呛,严重的一吃奶,就从口鼻呛出来,导致进食困难。如果疏忽大意,体弱婴幼儿可能因为奶水呛入气管,堵塞呼吸而发生窒息,危及生命。婴幼儿因为不会有意识地咯痰,痰到了咽部就自动咽入胃里,他们从胃里呕吐出来往往是粘液性的东西。更多咳嗽的孩子喉头有呼噜声,即喉间痰鸣音,听起来就像猫打呼噜。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咳嗽,听起来如同狗叫,发出“空空”声,叫做犬吠样咳嗽,这是急性喉炎的特有症状。如果发憋、青紫,说明喉头水肿严重,威胁着孩子的生命。毫无疑问,咳嗽给孩子带来很多痛苦。
但是,咳嗽和发热一样,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人的呼吸道内膜表面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纤毛,它们不断地向口咽部摆动,清扫混入呼吸道的灰尘、微生物及异物。在呼吸道发生炎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等)时,渗出物、细菌、病毒及被破坏的白细胞混合在一起,像垃圾一样,被纤毛送到气管。堆积多了,可刺激神经冲动,传入中枢,引起咳嗽。其步骤为:肺吸满气体,然后喉头声门紧闭,胸腹同时用力,使肺内气流突然迸发冲出,将那些呼吸道的“垃圾”排出来。因此,只要炎症没有完全消退,排除“垃圾”的咳嗽动作就会一直存在。若硬是用药阻止咳嗽,这些“垃圾”会越积越多,从而加重感染,甚至阻塞气道。所以体质弱、老年人、胸腹部手术的病人,医生还特别鼓励他们咳嗽,把气管内的“垃圾”排出去,免得在肺部惹是生非。可见,咳嗽既有弊,又有利。
宝宝咳嗽的用药原则
当感冒时,上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产生刺激性咳嗽,而下呼吸道(气管和肺泡)并无“垃圾”堆积,这时的咳嗽对机体并无任何保护性作用,弊多利少。可单独使用小儿止咳糖浆、非那根止咳糖浆、急支糖浆等止咳药。这种情况下细菌感染可能性不大,一般不必使用抗生素。
当患支气管炎、肺炎时,气管及肺内有较多的“垃圾”,宜选用止咳祛痰药,如吐根糖浆、棕色合剂、远志糖浆等;如痰稠可用10%氯化铵合剂等。这些药可增加呼吸道黏膜分泌,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减少对气道的刺激。也可选用中成药蛇胆川贝液、蛇胆陈皮末等。抗生素虽对病毒感染无效,但此期大都合并细菌感染,故应选用广谱抗生素,一般可用青霉素类、红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联合应用。有条件可直接用喉镜从气管内吸出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再选用敏感抗生素。
哮喘的原因多为过敏反应或炎症刺激,支气管粘膜下水肿,导致支气管痉挛,口径变小,呼吸道阻力增加。这种情况在小儿多为哮喘性支气管炎,既喘又伴有炎症,必须采用抗生素、平喘药、镇静药联合应用方可取得较好效果。平喘药的作用原理就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常用的平喘药有博列康尼、舒喘灵、氨茶碱等。在采用平喘药的同时可选适量的抗过敏药物,如非那根、扑尔敏等。咳嗽迁延时久,达2~3周以上,可加用超短波等物理治疗。
当然,要真正、彻底治愈咳嗽,只有治疗原发病。另外,饮食要注重清淡、味道爽口。新鲜蔬菜如青菜、大白菜、萝卜、胡萝卜、西红柿等,可以供给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有利于机体代谢功能的修复。黄豆制品含优质蛋白,能补充由于炎症时机体损耗的组织蛋白,且无增痰助湿之弊。还可适当增添少量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菜肴要避免过咸,尽量以蒸煮为主,不要油炸煎烩。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萝卜保平安。”在小儿咳嗽时,注意一下是有道理的。
用药误区4:输液比吃药好
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在患儿罹患诸如伤风、感冒、咳嗽、腹泻等疾病时,盲目迷信“输液”。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小儿因滥打吊针所造成的抢救和转诊事件正在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到小儿的生长发育和生命安全。
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
1.大大增加了药费支出,也增加了静脉补液机会,更是大大增加了患儿抗药性和过敏反应的危险性。
2.由于输液瓶的入口处与大气相通,极有可能增加药液遭受污染的机会。
3.人体一旦对药物不适应的话后果非常可怕。
4.儿童身体尚处于生长发育期,药物进入人体后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还不完善。滥用“打吊针”,极易引起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微粒是引起慢性输液不良反应,如肉芽肿、肺栓塞的重要原因。
用药误区5:稍好就停药,治疗不彻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