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风针灸治疗
- 发布于 2013-08-13 23:25 来源:典迎彬医生
惊风(infantile convulsion)又称惊厥,是小儿常见的危急重症,可发生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临床以抽搐,并伴有神志障碍为特征。其发病突然,变化迅速,证情凶险,列为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好发于1―5岁小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类,急惊风发病急暴,临床表现多为实证。慢惊风多由久病而来,也可由急惊风转变而来,临床多表现为虚证。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典迎彬
西医学中因高热、脑膜炎、脑炎、血钙过低、大脑发育不全、癫痫等所致的抽搐属此范畴。
[病因病机]急惊风的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内蕴痰热积滞、暴受惊恐。外感时邪,从热化火,热极生风;饮食不节,食滞痰郁,化火动风;暴受惊恐,气机逆乱,而发惊厥。其主要病机为热闭心窍、热盛动风、痰盛发搐。热、痰、风、惊四证是急惊风的主要病理表现。病变部位在于心、肝二脏。慢惊风由于禀赋不足、久病正虚而致,以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为其主要发病原因。由于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温热病后正气亏损,脾肾亏虚,化源不足;或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其病变部位在脾、肾、肝三脏。
[辨证]
主症 全身肌肉强直性或阵发性痉挛,可有神志不清。
来势急骤,为急惊风,初起常有壮热面赤,烦躁不宁,摇头弄舌,咬牙蚧齿,睡中惊醒,继则神昏,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颤动,呼吸急促,苔微黄,脉浮数或弦
v滑,为痰热生风。
v起病缓慢为慢惊风,常见面黄肌瘦,形神疲惫,四肢不温,呼吸微弱,囟门低陷,昏睡露睛,时有抽搐。兼见大便稀薄,色青带绿,足跗及面部浮肿,舌淡苔薄,脉沉迟无力,为脾阳虚;神倦虚烦,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光少苔或无苔,脉沉细而数,为肝肾阴亏。
v[治疗]
v1.基本治疗
v(1)急惊风
v治法 醒脑开窍,熄风镇惊。以督脉及足厥阴经穴为主。
v主穴 水沟 印堂 合谷 太冲
v配穴 热盛者,加大椎、十宣;痰多者,加丰隆;惊恐者,加神门;口噤者,加颊车。
v操作 毫针泻法。大椎、十宣点刺出血。
v方义 水沟、印堂能醒脑开窍。合谷、太冲相配,谓开四关,擅长熄风镇惊。
v(2)慢惊风
v治法 健脾益肾,镇惊熄风。以督脉、任脉及足阳明经穴为主。
v主穴 水沟 印堂 气海 足三里 太冲
v配穴 脾肾阳虚者,加神阙、关元、肾俞;肝肾阴虚者,加太溪
v肝俞。
v操作 水沟、印堂、太冲用毫针泻法,气海、足三里用补法。配穴用补法;脾肾阳虚者,可施以温和灸或隔盐灸或隔附子饼灸。小儿不合作者也可不留针。
v方义 水沟、印堂可醒脑开窍。气海能益气培元。足三里补脾健胃。太冲平肝熄风。
v2.其他治疗
v耳针法 选交感、神门、皮质下、心、肝、脾。急惊风毫针刺用强刺激,慢惊风毫针刺用中等刺激,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v[按语]
v1.针灸对惊风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但须查明原因,针对病因治疗。
v2.惊风发作时立即让患儿平卧,头侧向一侧,解开衣领,将压舌板缠上多层纱布塞人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给予吸氧,随时吸出痰涎和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