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全身性的疾病,特点是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结构破坏,导致骨头“变脆”,容易发生骨折。就好像树上的朽木,干枯老化、木内结构中空,轻微摇动或没有任何外来影响就会产生裂缝或突然折断。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静悄悄”的慢性疾病,早期病情较轻,通常在发生骨折前可以没有疼痛或其他症状,直到发生了脊柱、髋部和腕部的骨折才被察觉,因此有人称其为“寂静的杀手”。一旦发生髋部骨折,下肢运动障碍,卧床时间长,有20%-30%的患者因各种并发症,如肺炎、泌尿系感染、心脑血管病变、静脉栓塞等原因死亡。即使幸存的人,也会有一半加入残疾的队伍,生活质量大大降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要重视骨质疏松症。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史素琴
人们都知道 “老缩了、老驼了”、“老了浑身疼”、“老腿无劲了”、“老骨头脆了”,并认为是正常现象。但实际上这就是骨质疏松症的表现。具体地说,骨质疏松症有四大症状。
第一,身高变矮,成人到了40岁以后,每增长10岁,身高下降1厘米,老年期,也就是60岁以后,身高平均下降3-125px,这大多是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脊柱在长时间压力下,某些椎体前缘塌陷,后缘维持原状,呈楔形改变,脊柱畸形甚至驼背。
第二,骨、关节疼痛,有半数以上的骨折疏松患者会感到疼痛。尤其是女性会感到腰酸背痛, 其次是肩背部、颈部、膝部和脚踝部疼痛,严重时全身骨骼、关节疼痛。这种疼痛大多没有原因,可在活动或休息时发生,时好时坏,所以很多人把它当作过度疲劳和肌肉损伤来对待。
第三,频繁抽筋、乏力,许多骨质疏松患者会有频繁的腿脚抽筋,其直接原因是调节肌肉功能钙磷代谢异常。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内外的钙应呈平衡状态,而经常抽筋可能是一个信号;人体对钙磷的调节能力下降了。骨质疏松还可导致体力下降,患者乏力,四肢酸软。
第四,容易骨折,骨质疏松的骨折主要发生在四个部位:脊柱、髋部、腕骨(挠骨远端)和踝部,其中脊柱压缩性骨折最容易被忽视,早期仅表现为腰酸背痛,严重时可出现剧烈疼痛,连翻身都困难。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是常常在轻微暴力作用或日常生活中发生,即所谓的“脆性骨折”。有些老人上街买菜提的东西重一些,或是上厕所下蹲时就会骨折,严重者甚至咳嗽一声就会骨折。这种脆性骨折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反复发生,也就是说一次骨折后,不同部位再次出现骨折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所以发生一次骨折后,必须有效治疗这个始作俑者―骨质疏松,才可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要评估个人的身体状况,日常生活习惯与方式,同时测量骨密度。因为骨折风险与骨密度呈几何级数关系,骨密度越低,骨折风险越大。目前测量骨密度的设备种类繁多,最被医学界认可的检查方法是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测量骨密度,检测部位是腰椎及髋部,这个方法可准确地测量骨量流失的程度,过程简单而且安全。此外测定血、尿的一些生化指标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许多老年人都会关心一个问题,即患了骨质疏松能不能治疗?骨质疏松是因为老年后体内激素水平下降,各脏器功能减退,导致破骨细胞活跃,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量不断丢失所致。虽是人体衰老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选择合理治疗,在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补充基础上,予降钙素、双膦酸盐或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药物治疗,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治疗一年后,复查显示骨密度上升,说明治疗并非只是延缓骨量的流失,而是使骨量流失停止,同时可以改善骨骼质量,是治本的。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肾藏精,主骨生髓,所以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根本原因;此外,“肝肾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脾乃先后天关系”,故中医辨证论治以肾为主,兼顾肝脾,一般分为肝肾阴虚、肾阳亏虚、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等型。给予中药辨证施治,同时可以配合推拿针灸、理疗等,缓解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
总之骨质疏松严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经明确诊断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