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让我用两个字形容医生这个职业,想了很久,却无言以对。今天再次想起,方觉这中间要表述的太多。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邹善思
作为医生,经常接触很多病人,每天都会面对病痛甚至死亡。很多时候,当医生看到自己的病人回天无术心里是很难过的。医生同样会躺在这病床上,同样在恐惧和痛苦中结束生命。正是这样,医生更懂得生命的可贵,会对生命产生一种深层意义上的体会,因此对病人最理解的莫过医生自己。
一名台湾医生在《实习医生手记》写道:“作为一个医生,病人是无助的、裸露的、完全不设防的,谁有权利如此坦然地检视另外一个同类的痛苦,我没有这样的权利,我被赋予了,这是我的劫难。我对生命有这么多的苦难而感到悲悯。”这句有如禅语的话令同是医生的我看起来触目惊心。这些在理智的思想下所说出带有浓厚悲情色彩的话,无疑正是医生对待生命的一种认知和感悟。
他在这里用了“悲悯”这个词,而不是同情,这让我每次读到都会产生诸多不解。后来翻阅书籍才知道,在所有从拉丁文派生出来的语言里,“同情”一词,都是由一个意为“共同”的前缀(Com)和一个意为“苦难”的词根(passio)结合组成(共――苦)。“同情(共――苦)”一词的意思是,我们不能看到别人受难而无动于衷;或者我们要给那些受难的人以安慰。另一个近似的词是“可怜”,意味着对受苦难者的一种恩赐态度。这就是为什么“同情(共――苦)”这个词总是引起怀疑,它表明其对象是低一等的。而作为医生,我们显然不能用这种态度对待我们的病人,就像对待我们的生命一样,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超脱了人的形式的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尊贵的生命,而对生命产生悲悯正是源于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只有在理解了生命的含义,才可能去尊重和正确的面对。医生能够这样做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作为医生最基本的品质---善良。
医生的善良可见之于工作中的点滴小事,有时候,仅仅一个微笑就是这种品质的自然流露。在医生的身上,善良应该是一种情感的自觉和生命的姿态。但仅仅只有善良是不够的,还应当有丰富的学识、理智的思维、坚韧的性格和高贵的品格,这些由医生职业所派生出的对这个职业性质的诠释,其实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们可以用一个宽泛的词来概括,就是人文精神。而善良是这种精神的核心部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里反复阐述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她认为论语的意义在于教会人们如何寻找并享受生命的乐趣。这样的思想同样适合每一位医生和他们的病人,无论用什么样的形式达到,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发掘和享受生活中的乐趣所带来的快乐。某种意义上,医生仅仅只做到治病救人是不够的,理解、宽慰病人,用自身所积淀下的人文元素关爱他们,用对这个职业赋予我们的,更接近生命的权利的感恩善待生命并从中获取快乐才是价值取向。由此,才能更完整的理解人文精神之于医生的意义。
尼采说我的最伟大经历是一种痊愈。(注1)这句话我总是分成两部分去理解,经历套用到医生身上,是否指的是执业过程?它包含了苦闷、烦恼、抑郁和喜悦。面对疾病的时候,医生总是全力以赴却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这当然不是医生的错,越来越复杂和难以治愈的疾病每时每刻都在历练着医生的技术和耐心,因此,防重于治的话题被一再提起并作为重中之重写进专家共识,然而还是会常常为此感到苦恼,彼时,作为医生是否也需要接受宽慰和自我调剂?而痊愈则是一种职业上的成熟,理智的对待与情感上对生命的悲悯情绪并不矛盾,相反,医生能够在过程中学会运用客观的视角对待疾病,对于病人是有利的。毕竟,这个职业需要时刻清醒的保持理智的头脑,人文精神在此体现出的是一种具有辩证意味的交融,孰重孰轻,全在取舍之间。
注1:瓦格纳事件.尼采著.
转载于:http://www.dxy.cn/bbs/thread/21753770#2175377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