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同时存在,相伴相随,构成人生命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的质量逐步成为人们新的选择。人们在提倡“优生、优育、优活”的同时,也倡导“优死”,特别是对于患晚期癌症的病友们来说,如何正确面对生与死,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吕慧芳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新患癌症,约有140万人死于癌症,癌症死亡已占疾病死因首位。50%-80%癌症病患有疼痛,晚期更高达60%-90%。疼痛不仅限制癌症患者活动、食欲减少、影响睡眠,当疼痛加剧时,还可能产生焦虑、抑郁、多疑、自卑、厌世等心理。如何使他们无痛苦、有尊严地离世,如何使他们及家属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勇敢面对现实,接受死亡,显得尤为重要。一位资深肿瘤医生曾经说过: 我们不一定能让病者活得很长,但我们可以帮他们把生活的路走得很宽,这是一名医者对他们的承诺,也是医者的无奈。
如何使晚期癌症患者正确面对生与死,如何帮助其走好人生最后一程,是医护人员、家属和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为他们提供精神心理的支持及躯体的照顾,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真爱。对临终患者,尽管一些积极的抢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除颤等措施,能够一定程度上能够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命,但生活质量极差。这样做,不仅增加病人痛苦,而且明显增加了家庭负担。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或最后几小时,高质量的生活远比活着重要。
1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死亡观
死亡并可怕,死亡不仅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而且意味着对生命的肯定。正如西汉司马迁提出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我国,“优生”已经深入人心,“优死”则还有些陌生。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的质量逐步成为人们新的选择。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也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医疗服务。特别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死亡应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进而更加珍惜生命,在剩下的时间里,能够过得更健康,更丰富多彩,更有意义,在死亡来临的那一刻,能够坦然面对,使自己既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一生,同时又有一个幸福的安乐之死。
2 把姑息治疗作为减轻痛苦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名晚期癌症患者来说,治疗的目的已经不是治愈,而是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延长生存,简而言之,如何让他们活得更长,活得更好。因此,对于疾病进展的患者,肿瘤相关症状和并发症逐渐增多,疼痛、呼吸困难、厌食、恶液质、恶心及呕吐、便秘、恶性肠梗阻、疲劳、睡眠障碍、瞻妄等成为患者的常见症状,不能耐受常规的放、化疗及手术等抗肿瘤治疗,对肿瘤及引起的并发症要给予姑息治疗,包括: 姑息性手术、姑息性局部放疗及并发症的处理。
3 积极关注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最不容忽视。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焦虑、孤独、恐惧绝望,最终认可接受。帮助癌症患者正确认识和理解死亡,减少痛苦,显得至关重要。应根据他们的心理分期和个体差异,在恰当的时机提供恰当的帮助。在否认期要以和蔼的态度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理解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到关心和照顾;在愤怒期要允许他们情感发泄;对无端的斥责、怒吼,要尽量忍耐、谅解、同情,避免和他们争辩;在协议期要尽最大的可能减轻他们痛苦;在抑郁期要给予安慰,并加强陪护,使他们将抑郁的感受发泄出来,通过引导让他们尽量放松,促进交流,从而了解其真正需求,给予最大满足;在接受期应尊重他们,不强迫与其交谈,加强基础护理,让其在无可逃避的死亡面前也能感悟到“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深邃魅力。
4 全面重视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 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形式。其目的在于减轻临终患者的心理负担, 让患者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中,能在充满温情的氛围中,安详、宁静、无痛苦、舒适且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这就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