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位于面部中央,位置显著而独立,它在整个面部美学形态和面部立体结构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鼻部表面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表面被覆皮肤厚度的变化、鼻支撑结构从软骨到骨的延续性以及其内部衬里的上皮覆盖,使得鼻再造在面部整形手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鼻的整形再造手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早在古印度时期就有所记载,在当时的古印度,切除鼻子被当做是惩治人的一种常用手段,因此导致这种手术的兴起。如今,鼻缺损的病因有所改变,皮肤的恶性肿瘤、意外的车祸伤、暴力伤、动物咬伤等成为目前导致鼻缺损较为常见的因素。
15、16世纪,BrancedeBranca应用上臂带蒂皮瓣创造了“意大利法”鼻再造术,上世纪初整形外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诸多的全鼻再造方法。
1、鼻再造的特点
鼻位于面部中央,由鼻根、鼻背、鼻尖、鼻翼、鼻孔、鼻小柱等组成复杂的三维锥体,每部分又有其特定的长度、宽度、高度、弧度及多重曲线等美学因素,Burgett在1985年提出鼻的表面由浅的脊和谷勾划出来,这些脊和谷将鼻分成凸的与凹的表面。
鼻尖又可分为半侧鼻尖,鼻背,成对的鼻侧壁,鼻翼和软三角,这些鼻的形状取决于其下的硬、软组织的轮廓。缺损应当在大小和形态上做些变化来适合鼻的亚单位,当缺损大小超过这种亚单位的50%时,应扩大缺损范围至亚单位的全部。如果对缺损进行改造,再造的鼻子将呈现正常外形。
同样,如果切口设计在相邻两个亚单位的接合处,那么术后瘢痕将能很好地得到隐蔽。鼻再造的方法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可以说鼻再造的历史就是整个整形外科发展历史的缩影,到目前为止,鼻再造的方法大致可分为皮瓣法和皮管法两类。
1.1额部皮瓣:前额皮瓣鼻再造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5世纪,印度就有人利用前额皮瓣行鼻再造,被称为“古印度法”。1861年,英国外科医生Carpue报道了两例前额正中皮瓣鼻再造,手术成功。1946年,Kazanjian在美国推广了经典的前额正中皮瓣鼻再造术,他取前额正中皮瓣(包含两侧滑车上动脉为血管蒂)向下旋转180度行鼻再造。
如今额部皮瓣仍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手术方式,是全鼻再造的主要方法。其适应证有:全鼻缺损或前半鼻缺损不能用耳廓复合组织瓣或邻近皮瓣一次修复者;眉间至发际皮肤距离大于6cm,局部皮肤没有瘢痕、疖肿;两侧滑车上动脉没有损伤。
应用额部皮瓣作鼻再造有以下优点:额部皮瓣有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额动脉和鼻背动脉等血管供血,皮瓣成活率高;再造鼻组织坚挺,不用植骨支撑,皮肤弹性、厚薄和色泽均与鼻部相似,较为美观;皮瓣蒂部接近鼻根,方便转移。其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术后额部正中遗留瘢痕,影响外观;手术需II期完成,病程较长;缺损面积较大时供瓣区组织量不足。
1.2额部扩张皮瓣:为克服单纯额部皮瓣鼻再造的缺点,汪良能提出应用前额部扩张皮瓣鼻再造,供瓣区可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前额仅留一条不明显的线状瘢痕,前额基本保持正常解剖形态。手术分三期:首先把扩张器放置在前额帽状腱膜及额肌下,待扩张皮肤足够时取出扩张器,选择一侧滑车上血管为蒂的额上区扩张皮瓣,将皮瓣旋转180度再造全鼻。
扩张后的皮瓣再造色泽、质地与邻近组织相近,韧度良好。扩张后的前额皮瓣较未扩张的前额皮瓣更薄、弹性好。抗氧化能力强。目前我科已采用该法完成全鼻再造10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
2、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回顾鼻再造的历史可知,尽管鼻再造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各种术式均有相应的适应证和优缺点。总体上倾向于额部皮肤无损伤的选择应用额部皮瓣或额部扩张皮瓣行鼻再造。随着前额皮瓣鼻再造术的不断发展,旁正中皮瓣因其蒂部血运影响小、易旋转等优势已逐渐取代了正中皮瓣。
而皮瓣的选取也由传统的携带大量额肌的厚皮瓣向携带少量额肌的薄皮瓣甚至超薄皮瓣发展,但其血运的理论基础仍有待对前额血管的精细解剖以及微血管的构筑做进一步研究。随着当前美容整形技术,三维图像分析技术、显微解剖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生物力学测试和分析技术等的发展以及生物相容的代用支架和工程化的全鼻产品研究的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从实验室制造出外形、色泽、质地和功能与缺损完全相匹配的鼻子可供应用于临床移植,这将是整形乃至整个医学史上的巨大飞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