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不适是件让人痛苦的事,但大家都能意识到得感冒去内科看病,腿疼去看骨科,而有些不适,如无明显诱因的胸闷心悸或疼痛、长期疲劳感、多汗、常年腹泻等,或是症状感觉模糊多变,很难具体化,或是用相关医学检查不能发现异常或异常不足以解释疾患的严重程度。于是四处奔止,反复就诊,做各种检查,找各科医生,犹如患了疑难杂症。这类病人常规治疗效果往往不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其实,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躯体障碍。
躯体障碍是一类障碍的总称,主要特征是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其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病人的痛苦明显。即使其症状的出现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患者通常拒绝探讨精神心理原因,甚至存在明显抑郁和焦虑时也同样如此。患者认为其“疾病”在本质上是躯体性的,一再要求医学检查,常有一定程度的寻求注意(戏剧化)的行为。由于医学检查结果常使患者失望, 医患双方对症状的理解不一和治疗无效,易引起医患关系问题。
患者李某就是这样,十年前因与家人生气,逐渐出现胃连及腹部的疼痛,胀满,不思饮食,情况越来越重,稍吃一点则饮食后即排大便且稀薄不成形。入院检查诊为糜烂性胃炎,经治疗遗留便溏,每日不定,饮食稍微不慎即引发腹泻,每于天气变冷时加重,患者近年来到处求医,效果不佳,每天感觉全身倦怠乏力,情绪焦虑,夜寐不安。病人还在一家报纸上刊登求治广告,求治“疑难杂症”。花费钱财无数,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其实,躯体障碍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正确的诊断与治疗。
首先需要医生以评估、询问的方式帮助患者认识问题的性质,对患者声明完全接受病人体验症状的痛苦,并表达自己的关心,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然后一起对其论据进行审视,提出可能的替代性解释;同时,强调躯体检查结果的正面信息,帮助患者认识重建,使其逐渐减轻对于疾病的关注及其焦虑,减少了躯体不适的敏感性。最后再配合必要的药物及放松疗法,在这方面,中药汤剂、针灸、生物反馈治疗配合西药效果较为突出,副作用较少。上述患者就在系统的治疗下症状逐渐减轻乃至完全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器质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躯体障碍相似,很容易误诊。需有经验丰富的专家逐一加以排除。对于躯体障碍的表现,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要过分紧张,详细检查是非常必要的,经过医师的正确检查完全确诊后,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和心理治疗,此类疾病均可逐步减轻直至康复,并非什么“疑难杂症”和“不治之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