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疾病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疾病,据报道,静脉疾病占8.72%,其中血液倒流性疾病占65%,回流障碍性疾病为30%。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静脉疾病的得到快速发展,但静脉疾病腔内治疗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争议。
一、 下腔静脉滤器
肺栓塞(PE)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对PE的认识提高,其发病率与检出率逐年增加,应用腔静脉滤器预防PE也日趋普遍。在美国,1979年植入腔静脉滤器2000例,2007年上升至167000例,而2012年则达到259000例。
我国尚无确切统计数字,但呈飞速增长状态。必须注意的是,腔静脉滤器只能预防PE,既不能治疗DVT,也不能预防预防DVT的发生。此外,腔静脉滤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争议。
1、腔静脉滤器的分类:就现有滤器的性质可分为三类:
①永久性滤器:植入后长期留置腔静脉内。这类包括Greenfield,Trapeasy,Simon等。
②临时性滤器:临时植入腔静脉,待PE风险过后,一般是2周后,必须从腔静脉取出。
③可转换性滤器:植入腔静脉后可以回收,但各种原因不需要、或不能取出时,可转换为永久植入。
2、腔静脉滤器的适应证:这是最具争议的问题。按照循证医学证据,Rutherford血管外科学第7版提出,腔静脉滤器应用的绝对适应证包括:血栓栓塞症(VTE)抗凝有禁忌者;VTE抗凝有并发症者;抗凝治疗过程中仍然出现PE;VTE不能达到有效抗凝者。
但是相对适应证的指征较以往大大增加,如髂腔静脉的漂浮血栓,静脉血栓溶栓或手术取栓前,VTE患者同时有肿瘤、烧伤、妊娠等,以及一些预防性措施如高危外科手术、创伤、内科疾病等。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可回收性滤器的出现,预防性使用滤器的适应证与临床应用较前大大增加。
3、腔静脉滤器的回收:可回收滤器使用的目的是,一些存在PE高危病人,在渡过危险期后,可将滤器取出,并以期防止或降低永久性滤器远期可能出现的腔静脉血栓闭塞,滤器断裂,滤器移位,滤器穿通腔静脉壁等并发症。滤器回收的时间是PE的高危风险过后,一般为滤器植入后2周左右。
回收的指征是,针对VTE患者,应使用治疗性抗凝2~3周,没有VTE进展或再发的临床证据;对于预防性滤器使用者,则为预防性抗凝治疗后,PE风险解除,经影像学评估下肢深静脉正常。2013年,英国介入放射学会一项多中心研究,收集英国68中心1434例可回收滤器,试图回收者为78%。回收过程中,仅83%成功回收。当回收时间超过9周时,回收成功率明显降低。
4、腔静脉滤器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4~11%,包括穿刺点血栓形成;腔静脉血栓形成;复发DVT;滤器移位;腔静脉壁穿破、损伤;腔静脉闭塞等。
二、急性下肢DVT溶栓治疗
急性下肢DVT传统治疗方法是手术取栓,近年来应用溶栓导管直接溶栓(CDT)的疗效已达成共识。治疗的目的是溶解深静脉血栓,恢复深静脉通畅,以降低深静脉压力,减轻下肢水肿,达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的目的。
CDT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
①病例选择:中央型或全肢型DVT。
②年龄:由于随着年龄增大,溶栓出血并发症的机率增大,所以CDT患者年龄一般控制在60岁以内。
③没有溶栓禁忌症;
④DVT病程以2周以内为妥。
⑤溶栓前建议预防性植入腔静脉滤器,首选可回收滤器,待溶栓结束后,回收滤器。
溶栓方法:
①入路选择:溶栓导管可经小隐静脉、N静脉、对侧股静脉、颈静脉等,但以小隐静脉与N静脉最常用。
②溶栓导管的选用,其溶栓工作长度以覆盖整个血栓范围为宜。
③溶栓药物选择:目前可选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以尿激酶最常用。根据我院的经验尿激酶使用剂量为,每4小时将尿激酶25万U溶入50~100ml生理盐水中,经微量注射泵从溶栓导管注入。为了增加溶栓效率,溶栓前可用猪尾导管碎栓,或者使用一些机械血栓清除装置,如Rotarex等。
④溶栓时间与监测:注意出血并发症发生,有出血倾向应停药。此外,溶栓后每4小时测定血纤维蛋白原(Fg),如Fg下降至1.5mg/dl,尿激酶应减量,Fg下降至1mg/dl,则应停药;每天应行下肢静脉造影,观察溶栓效果;溶栓时间一般在3天以内,最长不超过1周。
⑤如存在髂静脉受压综合症(Cockette综合症)者,应一并处理。
三、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髂静脉受压综合症是指左髂总静脉受右髂总动脉骑跨,及第5腰椎和骶骨胛的钳夹所产生的静脉回流障碍,并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该症又称Cockette综合征或May-Thurner综合。IVCS中青年女性多见,表现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或DVT。IVCS的确切发病率不清。按文献报道,尸检发现IVCS解剖现象发生率高,但有症状者少。Taheri报道下肢静脉疾病者约2~5%存在IVCS,2008年我院统计1083例下肢静脉造影资料,发现IVCS者75例。
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这是最常用的筛选方法,其X线表现的直接征象为髂总静脉受压、中断;间接征象为髂内静脉显影、腰升静脉显影、盆腔侧枝显影、对侧髂总静脉显影、患侧髂总静脉增宽等。CT横断面及三维重建均能较好反映髂静脉受压表现;普通超声检查不推荐使用,因为受腹腔脏器影响,髂静脉成像受很大影响;腔内超声有非常好的价值,并被推广使用。除能发现受压外,更能显示腔内变化,如粘连结构,棘(spur)等。
IVCS如无症状者毋需治疗,手术治疗的指征是有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症状包括下肢水肿、静脉曲张等,并有髂静脉受压影像学证据。手术时可行/不行球囊扩张,但需置入血管支架,禁忌作单纯球囊扩张。尽管没有静脉支架推出,但临床选用的支架多为Wallstent。
释放支架时其近端应锚入腔静脉1cm以上,以免支架锚定不良移位至髂总静脉远侧;为了更好固定,常选择较长支架并将支架远侧锚入髂外静脉;根据Wallstent支架释放特征,支架定位不准确时即使支架释放3/4时,仍然可以回收重新定位后释放。
四、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治疗
急性DVT患者即使抗凝+ECS治疗,约25~60%转变为PTS。PTS经过保守治疗,症状仍然不缓解,可以考虑腔内治疗。治疗目的:开通病变的闭塞段,恢复静脉血流,降低静脉压与PTS严重程度。
病人选择:DVT后1年左右,有PTS严重症状的髂股静脉闭塞。同侧股静脉与N静脉是最常用入路,一般认为,使用泥鳅导丝配合导管来开通闭塞段较为妥当,但导丝导管能否越过闭塞段是成功的关键。即使是慢性闭塞,部分病例可能仍然需要溶栓。目前支架选择多为wallstent,但国外文献报道也有选用supera支架。
必须强调的是,支架长度选择与释放时必须完全覆盖病变段。如果流入道病变范围累及股静脉,支架必须跨关节置入股静脉内,以保证流入道良好血流,避免术后支架即时闭塞。术后患肢应使用弹力支持,并给于低分子肝素抗凝3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