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覆盖于人体表面,是人体的天然外衣。健康的皮肤不仅能完成复杂的生理功能,还能直接体现人体美感,能使人容光焕发,富有健康活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审美观念深入人心,因此皮肤的保健与美容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皮肤的保健
(一)健康皮肤的性状
判断皮肤是否健康的标准主要应包括皮肤的色泽(肤色)、光洁度、纹理、湿润度、弹性及其功能,皮肤性状的差异主要与遗传、性别、年龄、内分泌变化、营养及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
1、肤色
肤色主要由皮肤内黑素的含量与分布、皮肤血液循环状况和皮肤表面光线反射等因素所决定。健康的皮肤应该是白里透红,但不同种族的肤色受遗传影响可表现为白色、黄色或黑色。
(1)黑素:黑素的多少取决于黑素细胞的数量、功能等因素。如白癜风患者皮损中黑素细胞消失,因此无色素产生;白化病患者表皮中黑素细胞数量虽然正常,但酪氨酸酶的功能缺陷,因此也不能合成黑素;皮肤创伤与炎症反应、紫外线、某些药物均可使皮肤中巯基破坏或含量减少,黑素合成增多而导致皮肤色素沉着。
(2)皮肤血液循环状况:皮肤血流携氧量的多少与皮肤血管的密度及管径、血压、血液粘稠度及红细胞中含铁血红蛋白含量等有关。携氧量充足则皮肤外观红润,反之(如贫血、营养不良、睡眠不足、长期大量吸烟者)则皮肤外观灰暗、苍白。
(3)内分泌因素:生理性及病理性内分泌的改变均可引起色素合成的变化,如妊娠时雌激素的变化、甲状腺疾病时垂体促黑素细胞激素分泌的增加,均可导致黑素合成增加,使皮肤颜色加深。
2、光洁度
健康的皮肤质地细腻、光洁度高;不健康的皮肤则质地粗糙、黯淡无光。某些职业(如从事野外作业、务农、长期户外运动)、慢性化学刺激(如经常接触洗涤剂)或皮肤疾病均可导致皮肤外观粗糙、增厚、脱屑及缺乏光泽。
3、纹理
健康皮肤的表面纹理细小、表浅、走向柔和,使皮肤光滑细腻。皮肤老化(自然老化或光老化)或某些皮肤病(如慢性单纯性苔藓、慢性湿疹等)可使真皮内纤维组织发生变性或增生,引起相应区域皮肤纹理增多、变粗或加深,出现皱纹、苔藓样变等表现。
4、弹性
皮肤的含水量和皮下脂肪厚度适中时,皮肤质地柔韧而富有弹性;皮肤老化后皮下脂肪萎缩,含水量减少,皮肤弹性减弱。
5、湿润度
皮肤代谢及分泌排泄功能正常时,可在皮肤表面形成适度的皮脂膜,使皮肤滋润舒展,有光泽;皮脂分泌过多时皮肤外观油腻,过少则皮肤干燥、脱屑、起皱。
6、皮肤的功能
正常的皮肤功能不仅使皮肤具有健康的外观,还能有效地保持皮肤内外环境的平衡,延缓皮肤的老化。
(二)皮肤的类型
不同种族、不同个体的皮肤存在很大差异,对皮肤类型的分类方法亦有多种。目前多根据皮肤含水量、皮脂分泌状况、皮肤pH值以及皮肤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的不同,将皮肤分为五种类型:
1、干性皮肤
又称干燥型皮肤,其角质层的含水量低于10%,pH>6.5,皮脂分泌量少,皮肤干燥、缺少油脂,皮纹细,毛孔不明显,洗脸后有紧绷感,对外界刺激(如气候、温度变化)敏感,易出现皮肤皲裂、脱屑和皱纹。干性皮肤既与先天性因素有关,也与经常风吹日晒、使用碱性洗涤剂过多有关。
2、中性皮肤
也称普通型皮肤,为理想的皮肤类型。其角质层含水量为20%左右,pH为4.5~6.5,皮脂分泌量适中,皮肤表面光滑细嫩,不干燥、不油腻,有弹性,对外界刺激适应性较强。
3、油性皮肤
也称多脂型皮肤,多见于中青年及肥胖者。其角质层含水量为20%左右,pH<4.5,皮脂分泌旺盛,皮肤外观油腻发亮,毛孔粗大,易粘附灰尘,肤色往往较深,但弹性好,不易起皱,对外界刺激一般不敏感。油性皮肤多与雄激素分泌旺盛、偏食高脂食物及香浓调味品有关,易患痤疮、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
4、混合性皮肤
是干性、中性或油性混合存在的一种皮肤类型。多表现为面中央部位(即前额、鼻部、鼻唇沟及下颏部)呈油性,而双面颊、双颞部等表现为中性或干性皮肤。躯干部皮肤和毛发性状一般与头面部一致,油性皮肤者毛发亦多油光亮,干性皮肤者毛发亦显干燥。
5、敏感性皮肤
也称过敏性皮肤,多见于过敏体质者。皮肤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强,对冷、热、风吹、紫外线、化妆品等均较敏感,易出现红斑、丘疹和瘙痒等表现。
(三)影响皮肤健康的因素
1、皮脂膜
是覆盖于皮肤表面,由皮脂、汗液和表皮细胞分泌物互相乳化而形成的半透明乳状薄膜,含有脂肪酸、固醇类、中性脂肪、游离氨基酸、乳酸、尿酸和尿素等。皮脂膜中的游离氨基酸、乳酸盐、尿酸和尿素为天然保湿因子,可对皮肤起到保湿作用;皮脂膜还可防止皮肤水分丢失、阻止外界有害物质进入皮肤及抑制细菌在皮肤表面生长。
皮脂膜的厚薄、性质受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环境和洗涤等因素的影响,一般青年男性皮脂膜较厚,老年人皮脂膜明显减少;冬季皮脂膜较夏季薄,因此冬季皮肤较干燥,易发生皮肤皲裂及瘙痒。
2、皮肤的酸碱度
健康皮肤呈偏酸性,pH5.5~7.0,由皮脂膜决定。当皮脂分泌旺盛时皮肤的pH值降低,反之则升高。一般男性较女性更偏酸性,新生儿偏碱性,青春期pH值最低。皮肤具有碱中和作用,外用碱性肥皂后皮肤表面可暂时变为碱性,1小时后便恢复原来状态,但若过度使用碱性物质则会破坏皮肤的偏酸性环境。
3、皮肤的敏感性
不同类型的皮肤对刺激的敏感性不同,干性和敏感性皮肤对各种刺激因素易产生过敏反应。
4、理化及生物学因素
温度、风、日光、湿度等因素均可影响皮肤的性状;药物、化妆品也可引起皮肤质地的改变,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某些化妆品可影响皮脂的排泄而发生痤疮样皮损;各种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可引起皮肤感染,从而影响皮肤的健康。
5、皮肤的老化
皮肤自然老化是指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皮肤生理性衰老,老化程度受遗传、内分泌、营养、卫生状况、免疫等因素的影响,皮肤自然老化虽为自然规律,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延缓衰老的过程。
光老化是指皮肤长期受到光照而引起的老化,主要由UVA、UVB照射引起皮肤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异常,氧自由基产生过多,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变性、断裂和减少,黑素合成增加,从而使皮肤松弛、皱纹增多、皮肤增厚粗糙、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并易发生皮肤肿瘤。
6、疾病的影响
皮肤是人体内部器官、精神及周围环境的一个重要效应器官,各种致病因素包括机体疾病(如甲状腺疾病、贫血、先天性心脏病、重症肝炎、维生素代谢异常等)都可引起皮肤组织、性状和功能的改变。
7、其他
除以上因素外,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睡眠状况、生活习惯、工作性质等对皮肤性状也有较大影响。
(四)皮肤的保健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精神状态与皮肤性状关系密切,情绪乐观、稳定可使副交感神经始终处于正常兴奋状态,后者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代谢旺盛,皮肤表现为肤色红润、容光焕发;反之,抑郁、忧愁、焦虑或紧张均可引起和加快皮肤衰老,使面色黯淡、灰黄,缺乏生气。
(2)充足的睡眠:生物钟因人而异,但基底细胞代谢最旺盛的时间一般在晚上10点至凌晨2点,良好的睡眠习惯和充足的睡眠时间对维持皮肤的更新和功能非常重要,同时睡眠时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活力。成人应保持每天6~8小时睡眠,过劳或失眠者往往因皮肤不能正常更新而肤色黯淡。
(3)合理饮食: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均是维持皮肤正常代谢、保持皮肤健美所必需的物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不仅提供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还能保持大便通畅,及时清除肠道有毒分解物,起到养颜作用,因此饮食结构必须合理。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一旦缺乏,则会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红斑、色素沉着;吸烟、过量饮酒可加速皮肤衰老,应尽量避免。
(4)加强体育锻炼: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登山、游泳等)可增加皮肤对氧、负离子的吸收、加速废物排泄、增加血流携氧量,并增强皮肤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使皮肤持久保持健美。
2、加强皮肤保健
(1)皮肤的清洁:皮肤表面会有灰尘、污垢、皮肤排泄物、微生物等粘附,后者可堵塞毛囊孔、汗腺口,因此经常清洗皮肤非常重要,清洗还可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增进皮肤和身心健康。清洗皮肤应选择自来水、河水、湖水等软质水,对皮肤无刺激性;山区的水中含较多钙盐、镁盐,对皮肤毛发有一定刺激性,应先煮沸或加入适量硼砂或小苏打,使其变为软水后再使用。
洗涤剂的选择应根据皮肤类型,如油性皮肤可选用硬皂,中性皮肤可选用软皂,干性皮肤可选用过脂皂等。洗澡次数及时间应根据季节、环境的不同而异,早晚洗澡均可,水温以35℃~38℃为宜,清晨洗澡水温可稍低,睡前洗浴水温可稍热,有利于入睡。
(2)皮肤老化的预防:尽量避免强烈日光照射,外出时应打伞、穿浅色衣服或外用遮光防晒剂。坚持自我面部保健按摩可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加皮肤细胞活力、防止真皮乳头层的萎缩、增加弹力纤维的活性,从而延缓皮肤衰老。可根据气候、年龄和个体皮肤类型选择合适的抗衰老、保湿、抗氧化化妆品,应注意切勿选用含激素、汞、砷等成分的化妆品。
3、头发的保健
毛发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皮肤的健美,而且头发本身也是人(尤其女性)外在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保持头发健康非常重要。应保持头发清洁,每周洗头1~2次为宜,洗发剂的选择应根据头发的油腻程度,干性头发选用含蛋白的洗发剂,油性头发选用弱酸性洗发剂,头屑较多时可选用含硫磺的洗发剂等,同时根据发质选用适宜的护发素。
皮肤的美容
皮肤与机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衰老。皮肤覆盖于体表,岁月的痕迹往往先从皮肤上表现出来,如鱼尾纹、额头皱纹、眼睑下垂的出现直至全身皮肤松弛,标志着一个人的生命里程逐渐走向暮年,目前尚无阻止这种自然生理演变的有效方法。但对于某些影响皮肤健康的瑕癖则可采用一定的方法去除或减轻,如临床常用的激光、冷冻、电灼、电凝固、切割术等方法,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美容方法:
1、激光去色斑、脱毛术
激光美容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较快且疗效显著的一项皮肤美容技术。波长为510nm、520~530nm、532nm的激光适合治疗表皮层的色素性疾病(如雀斑、脂溢性角化症、咖啡-牛奶斑);波长为1064nm的激光适合治疗真皮层的色素性疾病(如太田痣);
波长为694nm、755nm的激光适合治疗表皮及真皮交界的色素性疾病;波长为595nm的激光可治疗鲜红斑痣、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半导体激光用于全身各部位的脱毛。
2、化学剥脱术
利用腐蚀剂直接外用于皮损处,借助药物的原发性皮肤覆盖于人体表面,是人体的天然外衣。健康的皮肤不仅能完成复杂的生理功能,还能直接体现人体美感,能使人容光焕发,富有健康活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审美观念深入人心,因此皮肤的保健与美容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皮肤的保健
(一)健康皮肤的性状
判断皮肤是否健康的标准主要应包括皮肤的色泽(肤色)、光洁度、纹理、湿润度、弹性及其功能,皮肤性状的差异主要与遗传、性别、年龄、内分泌变化、营养及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
1、肤色
肤色主要由皮肤内黑素的含量与分布、皮肤血液循环状况和皮肤表面光线反射等因素所决定。健康的皮肤应该是白里透红,但不同种族的肤色受遗传影响可表现为白色、黄色或黑色。
(1)黑素:黑素的多少取决于黑素细胞的数量、功能等因素。如白癜风患者皮损中黑素细胞消失,因此无色素产生;白化病患者表皮中黑素细胞数量虽然正常,但酪氨酸酶的功能缺陷,因此也不能合成黑素;皮肤创伤与炎症反应、紫外线、某些药物均可使皮肤中巯基破坏或含量减少,黑素合成增多而导致皮肤色素沉着。
(2)皮肤血液循环状况:皮肤血流携氧量的多少与皮肤血管的密度及管径、血压、血液粘稠度及红细胞中含铁血红蛋白含量等有关。携氧量充足则皮肤外观红润,反之(如贫血、营养不良、睡眠不足、长期大量吸烟者)则皮肤外观灰暗、苍白。
(3)内分泌因素:生理性及病理性内分泌的改变均可引起色素合成的变化,如妊娠时雌激素的变化、甲状腺疾病时垂体促黑素细胞激素分泌的增加,均可导致黑素合成增加,使皮肤颜色加深。
2、光洁度
健康的皮肤质地细腻、光洁度高;不健康的皮肤则质地粗糙、黯淡无光。某些职业(如从事野外作业、务农、长期户外运动)、慢性化学刺激(如经常接触洗涤剂)或皮肤疾病均可导致皮肤外观粗糙、增厚、脱屑及缺乏光泽。
3、纹理
健康皮肤的表面纹理细小、表浅、走向柔和,使皮肤光滑细腻。皮肤老化(自然老化或光老化)或某些皮肤病(如慢性单纯性苔藓、慢性湿疹等)可使真皮内纤维组织发生变性或增生,引起相应区域皮肤纹理增多、变粗或加深,出现皱纹、苔藓样变等表现。
4、弹性
皮肤的含水量和皮下脂肪厚度适中时,皮肤质地柔韧而富有弹性;皮肤老化后皮下脂肪萎缩,含水量减少,皮肤弹性减弱。
5、湿润度
皮肤代谢及分泌排泄功能正常时,可在皮肤表面形成适度的皮脂膜,使皮肤滋润舒展,有光泽;皮脂分泌过多时皮肤外观油腻,过少则皮肤干燥、脱屑、起皱。
6、皮肤的功能
正常的皮肤功能不仅使皮肤具有健康的外观,还能有效地保持皮肤内外环境的平衡,延缓皮肤的老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