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询问病史和认真体格检查,了解发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疾病特点,从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诊断周围血管疾病,是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临床上,对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应着重注意了解以下几点。
一、肢体温度和颜色变化
肢体发凉、怕冷,皮温降低,失去应有的耐寒能力,呈苍白、潮红、紫绀,这是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大动脉炎、糖尿病血管病变等,发生肢体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雷诺征表现为间歇性发作两手对称性苍白――青紫――潮红三个阶段的皮色改变(先上肢而后下肢发病),伴有手指或足趾发凉、怕冷、疼痛,发作过后症状消失而恢复正常。如遇寒冷,肢体发凉、怕冷加重,冰凉、呈苍白色,表明肢体动脉供血不足,血流量很低。肢体发凉、怕冷,持续性紫绀或肢端出现瘀斑、瘀点,皮肤、趾(指)甲营养障碍改变,为肢体严重缺血的表现。
二、肢体疼痛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绝大多数为青壮年男性(年龄在40岁以下),发病开始多为单侧下肢,以后渐次累及其他肢体(先下肢而后上肢发病),出现胀痛、麻痛或痉挛性疼痛,静息痛很剧烈。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年龄在40岁以上),为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多为四肢发病,两下肢为重,出现麻木、胀痛,疼痛一般较轻,可以忍受。
大动脉炎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主要是肢体酸软无力,发凉、怕冷,胀痛很轻。而红斑性肢痛症,为两足或两手阵发烧灼剧痛,皮肤发红、灼热,皮肤温度增高。临床上,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趾(指)和足部出现固定性持续性剧烈疼痛,常是发生溃烂的先兆,应加以注意和积极中西医结合治疗。突然发生肢体剧烈疼痛主要应考虑二方面情况:
(1)同时伴有肢体厥冷,皮肤苍白和紫斑,感觉丧失,活动障碍,则为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或急性肢体动脉血栓形成。
(2)同时伴有肢体广泛性肿胀,浅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则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三、间歇性跛行
慢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70%患者常常以间歇性跛行为其主要表现,或以间歇性跛行为首次出现症状,表明下肢存在缺血,有血液循环障碍。因此,了解间歇性跛行,对临床诊断、判断肢体的缺血程度,以及判定疗效,均有重要意义。
间歇性跛行表现:当患者行走一段路程后,在小腿(腓肠肌)和足掌部发生胀痛、酸痛或抽痛,被迫稍停顿或休息2~5分钟,则症状迅速缓解消失,如再行走患肢仍出现同样症状。间歇性跛行时间、距离越短,说明患肢缺血越严重。严重下肢缺血,肢体明显发凉、怕冷,呈苍白色或紫绀,出现营养障碍改变,则间歇性跛行疼痛加重,患者仅能行走50~l00米。临床上,应注意其他下肢疼痛疾病(非缺血性疾病)与间歇性跛行相鉴别。
四、肢体肿胀
肢体肿胀主要为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下肢静脉血液倒流和淋巴回流障碍所引起。突然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多发于左下肢),同时髂腰部和股三角区胀痛、坠痛,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当血栓向上发展延伸出现两下肢明显肿胀,或先后发生两下肢肿胀者,应考虑下腔静脉梗阻或两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小腿明显肿胀、胀痛,压痛,为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
如延误诊断和治疗,血栓从小腿向大腿继续伸延扩展,发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应特别注意的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发生股青肿,严重肢体肿胀,剧烈胀痛,紫绀,发凉,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发生肢体坏疽。根据肢体肿胀的范围和程度,可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
下肢浅静脉曲张,而伴有肢体肿胀,或单纯肢体肿胀,走路时出现下肢疲累感,应考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程较长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由于累及淋巴系统,可以同时并发淋巴水肿。下肢丹毒,常由于下肢静脉瘀滞、足癣和下肢感染所引起。首先全身寒战、高热,足部、小腿大片状红斑,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可迅速向周围扩散。
由于反复发作,下肢淋巴管受累发生阻塞,引起淋巴水肿,最后形成象皮肿。临床诊断有困难应进行下肢静脉造影、超声多普勒检查、CT血管成像等,以明确诊断。
五、下肢浅静脉曲张
下肢浅静脉曲张临床上最常见,是许多下肢静脉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
(1)下肢静脉血液倒流性疾病: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再通期)等;
(2)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闭塞期)、下腔静脉梗阻、布-加综合征、下肢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Treaunay病)、髂股静脉受压综合征等。
临床上,对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应想到这些下肢静脉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下肢前内侧的浅静脉曲张,上行至股内侧,在卵圆窝处与股静脉汇合,为大隐静脉曲张;小腿后外侧浅静脉曲张,向上行进入N静脉,为小隐静脉曲张。单纯性大隐静脉脉、小隐静脉曲张,可以全无症状,或仅有下肢沉重感、疲累感等,一般没有下肢肿胀。
下肢静脉曲张比较明显,或伴有下肢肿胀者,大多数同时存在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下肢浅静脉曲张,肢体肿胀,同时有阴部、下腹部、髋部浅静脉扩张、曲张,应考虑下腔静脉梗阻或两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广泛性整个下肢浅静脉扩张、曲张,可见散在隆起的曲张静脉瘤体,患肢比健侧肢体增长增粗,可能为先天性蔓状血管瘤或先天性动静脉瘘。
六、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常累及肢体动脉和静脉,有30%~60%的患者在肢体反复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上出现痛性发红的硬结、斑块及索条状物,灼热,压痛。有的患者发病时,首先侵犯肢体静脉,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常间断反复发作数月、数年或10年之后,才累及肢体动脉,出现肢体缺血征象。这是具有诊断意义的一个特征。凡是青壮年男性,有长期吸烟嗜好,在肢体反复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还未出现肢体缺血症状,也应考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积极进行治疗,控制疾病发展。
七、肢体溃疡和坏疽
肢体动脉闭塞或栓塞后,因肢体严重血液循环障碍,常发生溃疡或坏疽。应注意溃疡和坏疽的诱因、时间、部位、范围,创口情况,坏疽界限是否清楚。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累及肢体中、小动脉)的溃疡和坏疽常由趾端(拇趾或小趾)开始,缓慢向足后部发展,呈干性坏疽,多局限于足部。
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多累及肢体大、中动脉)坏疽由足部开始,发展较快,可累及小腿、股部,甚至到髂部或会阴部,呈干性坏疽。糖尿病性坏疽发展迅速,可蔓延到足部和小腿,多呈湿性坏疽。雷诺征(主要累及指、趾小动脉)仅在指(趾)端发生局限性浅在性皮肤小溃疡,扩展者异常罕见。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和急性肢体动脉血栓形成,发病急骤,肢体坏疽范围广泛,可累及足部、小腿和股部。
下肢静脉瘀血性溃疡,多因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使静脉高压、瘀滞、缺氧所致,其临床特点:慢性瘀血溃疡具有特定的部位,常发生于小腿下1/3内侧和外侧(臁疮),同时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瘀滞性皮炎等。
此外,下肢先天性动静脉瘘和下肢蔓状血管瘤,也可发生肢端溃疡和坏疽。
八、血管杂音
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由于动脉狭窄血流通过时产生涡流可引起血管杂音。临床检查时,应注意受累动脉部位,如颈部、锁骨上窝、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和腹股沟部的血管杂音。这对诊断和判断病情具有重要价值。凡是青少年(年龄在30岁以下)女性,肢体有缺血症状,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听诊有血管杂音时,就应考虑大动脉炎。中、老年(年龄在40岁以上)患者,肢体有缺血症状,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在病变部位听到血管杂音,则可能为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肢体动静脉瘘,在局部可扪及震颤,听诊有连续性血管杂音。肢体动脉瘤,可扪及搏动性肿块,有震颤,听诊有收缩期血管杂音。
九、肢体动脉搏动
对肢体动脉闭塞、栓塞性疾病,用手正确地扪触四肢动脉搏动情况,可以确定动脉有无闭塞,比较准确地判定动脉阻塞的程度、范围与平面,这对周围血管疾病诊断颇为重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血管病变、大动脉炎等,肢体有缺血症状,同时肢体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有肢体急性缺血症状,栓塞平面以下的动脉博动消失。大动脉炎(无脉症)患者,往往以上肢无脉就诊,检查时发现桡、肱、腋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血管造影证实为锁骨下动脉闭塞。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累及上肢时,上肢动脉搏动消失,出现缺血症状,但不应诊断为无脉症,应与大动脉炎相区别。还必须考虑到足背动脉解剖异常:约有5%~13%的正常人足背动脉缺失而扪不出,但无缺血征象。因此,临床上必须根据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不能单纯以肢体动脉搏动消失,来诊断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
十、舌苔与脉象
临床上观察舌苔与脉象的变化,对周围血管疾病的病情轻重,病程的发展和预后,以及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等,均有较大的指导价值。肢体轻度坏疽感染,以及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出现黄苔而舌质红绛,为瘀热证,宜用清热活血法。肢体严重坏疽继发感染,高热,可出现黄苔而舌质红绛或起芒刺,为热毒证,热极伤阴,宜用清热滋阴凉血法。肢体缺血或下肢深静脉瘀血,常见白苔而舌质红绛或有瘀斑,为血瘀证,宜用活血化瘀法。脉象沉细无力,为气血瘀闭,多见于大动脉炎等。脉象弦滑、弦细、弦涩,为痰瘀证,多见于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等。在上肢诊脉时,还要注意桡动脉的解剖异常:在独取寸口无脉时,可能在腕背后存在“反关脉”或“斜飞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