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疾病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的老龄化,本类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据国外研究结果显示,在40-45岁的人群中本类疾病的患病率为2.5%,60-69岁为8.3%,70-79岁为18.8%,但大约50%是无症状性的;仅49%的医生知道患者有外周动脉疾病,83%的患者知道其患有该病,而这项比例在我国则更低。
下肢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传统和非传统危险因素两大类。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非传统危险因素包括高半胱氨酸血症、脂蛋白x、纤维蛋白原、高敏性C反应蛋白、感染等,以上危险因素影响着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积极识别与干预以上危险因素对下肢动脉疾病的防治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是对上游危险因素的干预,包括吸戒烟、适当的运动、控制体重、科学合理的饮食、情志的舒畅等,做到防范于未然。
其次是药物的干预,降低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包括脂类干预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压降糖药物。再次是下肢动脉疾病早期症状的积极干预,如肢体凉、麻、间歇性跛行、疼痛,通过中西医药物治疗、手术和(或)血管腔内治疗,尤其是微创血管腔内治疗的方法,达到提高跛行距离、缓解缺血症状、促进溃疡愈合、保存肢体的目的。
目前,我国多数医务人员和患者缺乏本类疾病的相关知识,没有重视从源头干预本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导致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认识和综合防治水平还很低,因此患者就诊时往往肢体已处于严重缺血的程度或已经发生坏疽,致残率和死亡率高,从而影响了诊疗的效果。因此,重视下肢动脉疾病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对于提高其综合防治水平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