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询问病史
详细询问病史对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极为重要。注意发病情况,肢体疼痛,皮肤颜色及温度,肢体营养障碍,溃疡和坏疽的情况等,了解疾病的演变过程、规律和特点,以及既往史等。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绝大多数为青壮年(20~40岁)男性,女性很罕见。如为女性患者主诉肢体发凉怕冷、酸软乏力和疼痛时,应首先考虑雷诺征(综合征)、大动脉炎等疾病。若是首先考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则往往形成错误的诊断。
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肢体疼痛主要在趾(指)部和小腿,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主要在足跖部和小腿,单独出现大腿疼痛者极少见。单独首先发生大腿疼痛者,一般不是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应当考虑其他疾病。
了解下肢间歇性跛行的距离和时间,对判断下肢缺血的程度颇有价值,并可作为判定疗效标准。有70%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常以间歇性跛行为其主要表现或为首发症状:当行走一段路程后,小腿和足掌出现胀痛、酸痛、抽痛、板硬,稍微休息2~5分钟后,即可缓解或消失。当患者开始行走就出现疼痛,当步行站立过久或负重行走时疼痛加重,休息10分钟后疼痛仍持续不退,则为骨与关节疾病。此点,可以与间歇性跛行相鉴别。
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出现肢体缺血表现,常常肢端为重。如静息痛很剧烈,趾(指)和足部固定性持续性剧烈疼痛常是发生溃烂的先兆,应加以注意。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早期或发病过程中,有30%~60%患者在肢体反复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这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
雷诺征(综合征)表现为间歇性发作两手对称性苍白、青紫、潮红三个阶段的皮色改变,伴有手指发凉、疼痛,发作过后一切症状消失而恢复正常。这是血管痉挛期(早期)。如病情发展,可以累及两下肢和面部,进入营养障碍期,两手和两足持续性发凉、怕冷、麻木、疼痛,手指皮肤干燥、脱屑,软组织干缩,持续性苍白或紫绀,在温暖的夏季也不能使缺血表现完全消退。
这时,指(趾)小动脉器质性改变,发生动脉闭塞。最后,发展到溃疡期,肢端营养障碍加重,发生指(趾)端局限性浅在性皮肤溃疡或坏死,甚者指甲脱落,手指缩短、干瘪。在血管痉挛期,治疗效果最好,当动脉完全闭塞,治疗要使手足缺血症状完全消除很困难。
追寻发病诱因,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手术后、外伤、妇女分娩后长期卧床,下肢感染和恶性肿瘤等,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疼痛的部位与血栓阻塞的部位有关。如发病急骤,突然腹股沟区(股三角区)明显胀痛和有压痛,随后出现下肢广泛性肿胀,则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小腿痛明显,肿胀,则为N静脉血栓形成。而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发病大多隐匿,仅有轻微胀痛、肿胀,常被忽视。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中老年常见的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进食过多的肉类和动物脂肪,此病日益增多,发病年龄提早,临床上常见到40岁左右的患者,出现明显肢体缺血表现,应当引起重视。
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最常见于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N动脉等,四肢发病,下肢病情较重,上肢病情轻,在发病早期,处于稳定状态,肢体缺血表现不明显,常被患者忽略。此后,逐渐出现肢体发凉、怕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皮肤呈持续性苍白、紫红或青紫,肢体营养障碍改变逐渐加重。同时,常并发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等。这些临床表现特点,对明确诊断此病很重要,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显然不同。
二、体格检查
肢体检查主要有:皮肤颜色及温度,营养障碍改变,汗毛、趾(指)甲生长情况,肌肉情况,红斑结节,肢体肿胀,静脉曲张,溃疡和坏疽,动脉搏动情况等,以及舌苔和脉象。
皮肤颜色及温度 观察皮肤颜色及温度可以估计肢体血液循环状况。
营养障碍改变 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由于肢体缺血、瘀血,皮肤干燥、光薄、脱屑,甚至肢端出现瘀斑、瘀点。由于皮下组织被吸收,出现手足皱缩现象。
汗毛、趾(指)甲生长情况由于肢体血液循环障碍,足部和小腿汗毛脱落;趾(指)甲生长缓慢,趾(指)甲干厚、变形、凹陷,或嵌甲样生长,容易发生甲沟炎,而引起溃疡或坏疽。
肌肉情况 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由于肢体缺血和患病后活动减少,患肢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而最常见的是小腿肌肉萎缩明显。当小腿肌肉极度萎缩(皮肤贴在骨骼上),则改善足部血液循环很困难,如发生足部坏疽感染,一般需施行截肢手术。
结节红斑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早期或发病过程中,足部和小腿反复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上出现发红的硬结、斑块及索状物,灼热、压痛。应注意与结节性血管炎、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脂膜炎等疾病相鉴别。
肢体肿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肿胀的范围与血栓部位有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为整个下肢广泛性肿胀、粗肿,有明显胀痛和压痛。N静脉血栓形成,足踝部和小腿下部肿胀,饱满紧韧感,压痛。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小腿肚肿胀和压痛。两下肢广泛明显肿胀,腰部和下腹壁肿胀,出现下腹壁和会阴部浅静脉扩张者,应考虑两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或下腔静脉梗阻。无论是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血栓向上顺行伸延扩展,或是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向下逆行伸延扩展,均可累及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临床上比较常见。
如果未能及时早期治疗(发病7天以内),下肢深静脉瓣膜破坏和静脉壁损伤,常遗留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使肢体处于病废状态,治疗很困难。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如伴有肢体动脉痉挛,患肢剧烈疼痛,严重肿胀,广泛紫绀,皮肤水泡、肢体发凉,动脉搏动消失,称为股青肿,甚至发生静脉性坏疽。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疾病,也常有肢体肿胀。
临床上见到,患者小腿肿胀,走路时疲累,并无静脉曲张,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肢静脉曲张,由于静脉回流受阻或血液倒流,下肢长期处于瘀血状态,使淋巴管受累,可以发生淋巴水肿。
肢体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是许多下肢静脉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梗阻、布-加综合征、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下肢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先天性静脉无瓣膜症等,都可以继发下肢静脉曲张。因此,对下肢静脉曲张作出病因学诊断甚为重要。应充分显露下肢,下肢的前面和后面都要检查,了解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病变情况,并注意交通支静脉。
溃疡和坏疽 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由于严重肢体缺血,常发生肢端溃疡或坏疽,可扩展到足背部、踝关节,大多数为干性坏疽。糖尿病坏疽为湿性坏疽,继发感染较重。如趾端或足掌出现溃疡和坏疽,肢体动脉搏动良好,又无缺血表现,应当考虑脊椎先天畸形、脊髓疾病等。
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到后期,由于深静脉瓣膜和交通支静脉瓣膜破坏,下肢静脉高压,瘀血、缺氧,发生皮肤营养障碍改变,皮肤、皮下组织纤维性硬化,皮肤色素沉着,呈棕褐色。如果轻微外伤,容易发生下肢瘀血性溃疡,常有特定的部位小腿下1/3内侧和外侧(踝区,交通支静脉处)。
动脉搏动情况 对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用手扪触四肢动脉搏动情况,是肢体检查的重要步骤,以确定动脉有无闭塞,可以比较准确地判定动脉阻塞的程度、范围与平面。肢体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是诊断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重要依据。但必须考虑到肢体动脉的解剖异常,约有5%~13%的正常人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缺失而扪不出,或搏动减弱,但肢体无缺血表现,不能当作疾病看待。
如为大动脉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还应注意颈部、腹部和腹股沟区有无血管性杂音。
上肢无脉症,是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疾病,侵犯上肢时,也可出现无脉症,同时还有其他肢体缺血表现,不能单纯诊断为“无脉症”。
三、辅助检查
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之后,如有必要和设备可能,可以进行辅助检查来帮助诊断,但必须结合临床所得资料分析比较才有价值。目前,临床上过于相信某种仪器检查,而忽视详细询问病史和认真体格检查,是造成临床误诊、误治的主要原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现代科学检查仪器的应用,无创伤性血管检测和血管造影的普及等,对周围血管疾病的早期、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如超声多普勒血管检测、光电肢体容积检查、X线检查、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数控减影血管造影,以及肢体血流图、微循环检查等,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