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脱落
正常的宝宝生后一周左右脐带脱落,注意保持脐带残端清洁干燥,脱落后如有黏液或者渗血可以用碘伏消毒,渗血明显可以消毒后用云南白药涂抹,如果超过一周以上不脱落多数问题不大的,长时间不脱落容易出现肉芽组织及化脓感染,除常规上述方法消毒外,有肉牙(需要医生鉴定)或者明显化脓性感染需要到医院处理或者住院治疗。
衣服
衣服尽量用纯棉柔和,宽大,质软,不用纽扣的衣服,尿布用软软吸水性强的尿布,如发生尿布性皮炎即红臀,可以用紫草护肤膏或者护膏,蜈黛软膏等涂抹,勤换洗尿布
卡斑
卡介苗接种部位2到3出现红肿硬块,继而形成白色小脓泡,可自行破裂呈溃疡,2到3个月最后结痂,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治疗,有感染可以用碘伏消毒。
鹅口疮
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在感染轻微时,白斑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受损的黏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严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治疗:补充肠道菌群如妈咪爱或者常乐康改善肠道功能,勤剪指甲勤洗手,尤其是有脚气或者有霉菌性阴道炎等真菌感染的家属注意卫生,避免跟宝宝交叉感染,感染的宝宝可以先用碳酸氢钠注射液涂抹然后再用制霉菌素涂抹一天两次连用一周。
肺部感染
新生儿咳嗽反射发育不完善,肺炎往往以吐沫为主要表现甚至唯一表现,有吐沫,反复吐奶带黏液,呼吸频率增快,安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次数超过五十次需要去医院让医生听听肺部情况,偶尔轻咳或者吃奶后喉咙有痰一般情况下问题不大的,勤拍背,尤其吃奶后竖抱扣背可以缓解的,多数问题不大的,新生儿病情变化快,有肺部感染的宝宝轻易不建议在诊所用药,应该让新生儿科医生评估下宝宝病情。
黄疸
这个是比较常见现象,但是牵涉东西比较多,先占个小标题,回头单开一章介绍,在这里我重点要说的是生后二十四小时内出现皮肤黄染或者生后不足72小时出现明显黄疸的宝宝需要及时让新生儿科医生评估下,超过14天的宝宝仍黄疸明显也需要让新生儿科医生评估,比较常用退黄药物是茵栀黄口服液或者茵栀黄颗粒,与补充肠道菌群配合治疗效果好些,当然可以让中医开方剂茵陈大枣茶,因为许多家长对黄疸认识不够,造成胆红素脑病,将来发生脑瘫,所以这方面的知识需要重点介绍。
关于嗓子呼噜
宝宝喉咙有痰音的现象多见于2个月左右的宝宝。因为宝宝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宝宝都还不会咳嗽吐痰,所以分泌物多又吐不出来的宝宝就出现了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医学上叫:积痰。积痰不同于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既不是气管炎、支气管炎也不是肺炎。因此,它不像婴儿患炎症那样伴有发烧、咳嗽、嗓子发红等症状。
两个月左右的宝宝积痰,是一种短期内的特有现象,这是因为宝宝的支气管被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轻微堵塞而导致的现象。当我们抱着宝宝时能听到呼噜呼噜的痰鸣声,就如同抱着一只小猫,摸着它的脊背时感到的“猫喘”一样。这种宝宝往往偏胖,当转换体位、咳嗽、吐奶后,呼噜声会自然减轻。这种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并不是由于感染而生成的,因此不应把积痰视为疾病,也不必用药物治疗。等宝宝长大一点之后,他自然就会咳嗽吐痰了,而积痰产生的呼噜声自然也就消失了。
面对一个积痰的宝宝最好的办法是多做户外活动,通过空气浴让宝宝的皮肤和气管黏膜受到冷空气的刺激从而获得锻炼。积痰的宝宝精神好、食欲佳,绝不是一个病宝宝的样子,因此妈妈只要认真观察就一定能与急性呼吸道感染区别开来。一旦你判断宝宝是积痰就不必焦急,也不必总带宝宝去医院,耐下心来好好地照料他并多锻炼,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好了,但是需要与肺炎的宝宝鉴别,肺炎有咳嗽,吐沫,吃奶不好,容易呛奶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