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目前人群中有7%~15%的人患有此病,尤其以女性白领多见。此病亦和遗传、人的敏感性有关。
先排除器质性病变
胃肠道是人体最敏感的器官,外在的食物刺激或者内在的情绪波动都会引起胃肠道激惹,继而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等一系列症状。在邵逸夫医院,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已占到消化科门诊病人的近三成。但由于诊断是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的,多数患者都是反复多次就医检查后才能逐渐确立诊断。
肠子过敏、肠道痉挛、肠功能紊乱,这些和肠易激综合征其实是一回事。这是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疾病中的一种,也是一种慢性疾病,可存在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其发病可呈持续性,也可呈间歇性。根据其主要症状的不同,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腹泻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症状,常常为进餐、受凉、心理压力增大、精神紧张等因素诱发,发作时腹痛欲泻,急迫难忍,大便溏薄不成形,次数多时可出现黏液,排便后腹痛可自行缓解。
便秘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几天排便一次或者虽每日排便但排便困难,并可伴有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等症状。
便秘腹泻交替型:即便秘和腹泻两种症状在同一患者身上轮流出现,某一阶段主要表现为腹泻,而另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便秘。
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上以腹泻型最为常见。这类病人往往可伴随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全身症状。因此,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症候群,以腹痛(或不适)、排便频率改变(腹泻与便秘)、粪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稀水便或硬便)为主要症状。如果患者伴有腹部不适或疼痛,以及伴有排便后缓解、排便次数改变、大便硬度改变这三项中的两项,需考虑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
当然,功能性胃肠疾病是在排除炎症、感染或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后作出的诊断。作为患者,要注意胃肠疾病的报警信号,如出现便血、贫血、体重明显减轻、腹痛、腹泻,伴有发热、黑便等,就要及时排除器质性疾病。
不需抗生素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目前的病因尚不明确,是一个不可治愈的疾病,至今也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但这是一个良性疾病,千万不要有恐慌情绪,它不会演变成癌症,也不会缩短人的寿命。
尽管该病不会危及人的生命,但是长期而反复发作的腹痛、肠功能障碍、腹胀等症状,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可以通过饮食、行为、心理进行调整;发现并记录可能引起症状的食物并避免食用,尽量避免吃奶酪、巧克力、炸薯条以及喝咖啡、碳酸饮料等,忌用冷饮;饮食定量,不过饥过饱,腹泻患者应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食物,便秘者应多食纤维蔬菜、粗粮等;服用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必要时加用解痉药及抗抑郁药。
目前,很多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往往都有“心理恐惧”,如有的患者因担心某些食物会引起腹泻而不敢进食,或回避一些应酬,或担心频繁腹泻而放弃远途旅行等,还有不少人在应酬饭局前服用抗生素。
盲目应用或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因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泻在一般情况下不是感染所致,所以长期反复应用抗生素治疗易杀灭肠道有益菌,导致菌群失调。如此不仅可加重腹泻,还容易合并肠道致病菌感染。此外,便秘型的患者也要避免滥用通便药,如番泻叶、大黄等,久之会导致结肠黑变病。结肠黑变病是一种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与肠道肿瘤的发生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