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松列为第二大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50岁以上人群约6944万人患骨质疏松症。所以,为了防治骨质疏松症,当女性超过45岁,男性超过50岁,就要做骨密度检测。
骨密度全称是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克/每平方厘米表示,是一个绝对值。在临床使用骨密度值时由于不同的骨密度检测仪的绝对值不同,通常使用T值判断骨密度是否正常。
临床上,常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等方式测量骨密度。那么,骨密度检测结果该如何解读呢?骨密度检测用T值表示,T值是一个相对值,正常参考值在-1和+1之间,低于-2.5时为不正常。数值可参考以下数据:
正常人T值≥-1.0;
骨量低下:-2.5 < T值< -1.0
骨质疏松:T值≤-2.5。
严重骨质疏松:T值<-2.5,且伴有一个部位以上的骨折。
按临床分类可以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其中原发性多为老年性,继发性多为女性绝境后,而特发性多为合并其他疾患的年轻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