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来自很早以前看的《三种心理学》
1、“心理进化论”:
大致是想说:通过社会的选择,强化,抑制与弱化个人的言行反应模式,思维言行模式,最终形成惯常的行为习惯、心理活动习惯,固化为个人的人格。象自然界的进化论――而选择的主体不是自然,而是主观的正性感受(愉悦感);作用的客体不是生物,而是行为人的言行心理习惯。
2、“心理膜结构”:
大致是想说:人的心理状态,体现出来的是“自我”(现实表现出来的“我”,力求符合社会当时阶段的社会价值标准),隐藏了“本我”(真实的“我”,是“我”的内在诉求,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其内容可能不符合社会标准,甚至与社会标准相左,背道而驰),而“超我”则是自己努力达到或者突破一个层次与界限,符合社会标准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目标。
象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半透生物膜”,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受到“膜结构”的相对隔离和保护改变,甚至触动改变的想法,都需要一种透膜方式,甚至大的冲击。这其中受到《三种心理学》罗杰斯人文主义观点,“感知障碍”的认同和启发。
个人觉得弗洛伊德的“内驱力”是人的行为活动、心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内核(有人认为内驱力源于“力比多libido”;有人认为是"Sex";有人追源为“荷尔蒙”,一种广义的激素;有人追源为广义的“性”,快感,我觉得快感不妥,我觉得“愉悦感”较合适。),是原始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在驱动。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是类似进化论的“社会选择”。
而罗杰斯人文主义则是创造和谐社会,个人或者影响个人行为和心理的某些教导、思想、理论对斯金纳行为主义的规囿和积极地疏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