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脊髓型颈椎病等疾病,近期和远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开门侧的椎板只是通过软组织悬吊固定,随访中一些病例出现了再关门及轴性症状较多的问题,我们利用颈椎后路固定钛板系统将钛板固定在开门侧的椎板棘突及侧块上,获得了即刻的稳定,真正成形扩大了椎管,有效的缓解了轴性症状,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对象 本组21例,男13例
,女8例;年龄:36-71岁,平均52岁;病史:6月-5年,平均28个月;均行X线、CT、MRI检查。发育性椎管狭窄11例,后纵韧带骨化症2例,其余为颈椎病。MRI提示:3个节段脊髓受压12例,3个以上节段受压9例。所有病人颈椎后突均存在。
1.2手术方法
本组采用全麻,屈颈头低屈膝俯卧位,腹部悬空,手术床头侧抬高30°,以减少椎管内出血,颈后正中切口,常规暴露需要手术部位的双侧椎板,修剪棘突,两侧肢体症状不一样者,选择症状较重侧为开门侧,于关节突内侧用尖嘴咬骨钳于门轴侧咬除外层椎板开槽,开门侧咬除椎板全层,当咬开全层时有明显的手感,用钩子勾开开槽处椎板间黄韧带,逐渐开门;
并小心分离粘连,用枪状咬骨钳清理边沿黄韧带,扩大外侧神经根管,尤其于C5处。固定一般选择C4、C6,于门轴侧侧块上应用Roy-Cammille法定位钻孔,进钉点为侧块中点,方向由后内侧指向前外侧并向外侧面成10°夹角钻孔,选择合适长度的钛板,以维持开门宽度约15mm左右,将钛板折成弧形并使弧度弧向后外侧,将侧块处用螺钉固定;
另一固定点在棘突根部,略水平方向以防斜入椎管,冲洗后喷入创恤封,术后三天离床活动,并用颈托保护3周,1月后行颈部锻炼。
2、结果
2例为C4-7开门,19例为C3-7开门,固定节段均为C4、6。术中及术后未见固定钛板引起的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随诊3-15个月,平均8个月,JOA评分术前6-12分,平均9.1分;术后8-16分,平均13.5分,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
1例压迫严重行前后路联合减压患者,先行后开门又行前路C4-5次全切植骨固定的患者术后症状一度加重,原重侧加重,复查MRI显示脊髓压迫完全解除,但髓内有水肿高信号,给予药物治疗,1月后改善好转。
根据术后患者颈部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的程度对手术后质量的影响分为:正常,不受影响;轻度,稍受影响;中度,一般影响;重度,严重影响。术后3个月:正常17例、轻3例、中度1例、重0例;术后半年:正常19例、轻1例、中1例、重0例。
3、讨论
3.1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去除了脊髓后方的压迫,增加了脊髓的血供,脊髓向后方避让,减轻了脊髓前方的压迫,是治疗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症及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为了防止再关门,最初Hirabayashi利用缝线将抬起的椎板固定在门轴侧的椎旁肌或小关节囊上,由于颈部的活动,椎旁肌的收缩,可使掀起的椎板还纳出现再关门,同时见缝合于软组织及关节囊上后对局部的刺激引起相应的轴性症状。
3.2颈部轴性症状
主要表现为颈肩部肌肉的疼痛和痉挛,多数患者还伴有颈部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无论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如何,这些症状均可存在,Kawaguchi把它称为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5-80%。
孙宇认为,造成轴性症状的主要因素为在后路悬吊的过程中颈神经后支受到刺激或损伤,甚至将神经和其他组织缝扎在一起,导致肌肉痉挛或疼痛,颈椎后路固定钛板的手术主要为钛板支撑,避免了向小关节囊上缝针,不存在缝扎小神经支,避免了颈椎活动时牵拉缝线对小关节囊的刺激,把对小关节囊和周围神经的刺激降低到了较小的程度,可以早期进行锻炼,有效的减少了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