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俗称“牛皮癣”,中医病名为“白H”,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属于“顽癣”范畴。中医学记载的“干癣”、“顽癣”、“松皮癣”、“白H”、“白H风”、“蛇风”、“白壳疮”等病均与本病有关。
西医学认为,其发病与遗传、感染、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神经精神因素及免疫紊乱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本病缠绵反复,顽固难愈,复发率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是国内外皮肤科领域重点研究防治的皮肤疾病之一。中医药在治疗银屑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疗效肯定,副作用小,最能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1、扶阳疗法
1.1银屑病临床治疗大法临床上,中医各家治疗银屑病的方药及经验不尽相同,但治疗大法则基本一致。针对银屑病血热、血瘀、血燥、血虚等证型,分别给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血润燥、滋阴养血等治疗法则。
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方法有:
①赵炳南将银屑病分为血热型(进行期)和血燥型(静止期) ,分别给予清热凉血、活血的白H1号方(生槐花30 g,紫草根15g,赤芍15g,白茅根30g,生地30g,丹参15g,鸡血藤30g)和养血润肤、活血散风的白H2号方(鸡血藤30g,土茯苓30g,当归15g,生地15g,威灵仙15g,山药15g,露蜂房15g)加减治疗。
②张志礼将寻常性银屑病基本分为5种证型:血热型,方用凉血活血汤加减;血燥型,方用养血解毒汤加减;血瘀型,方用活血散瘀汤加减;湿热型,药用生白术、生枳壳、生薏苡仁、生芡实、川萆Z、赤石脂、车前子、车前草、泽泻、生黄柏、白鲜皮、苦参、土茯苓、生地黄、牡丹皮、六一散等;
热毒型,药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锦灯笼、山豆根、板蓝根、大青叶、白茅根、紫草根、茜草根、玄参、重楼、白花蛇舌草等。朱仁康在临证中,根据皮损特点及其舌、脉象,将该病分为血热风燥和血虚风燥两证进行辨证论治,血热风燥证治宜清热解毒;
选用“克银一方”,处方:土茯苓、忍冬藤、草河车、白鲜皮、北豆根、板蓝根、威灵仙、生甘草;血虚风燥证治以滋阴养血润燥,清热解毒,选“克银二方”,处方:生地、丹参、玄参、麻仁、大青叶、白鲜皮、草河车各15g,北豆根、麻仁、连翘各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纵观众多医家,甚少有以扶阳疗法治疗银屑病者。
1.2 何谓扶阳疗法
阳气在人体内起着温煦、推动、固摄的重要作用,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创立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中温法即温扶阳气之法,是《伤寒论》整个治疗法则中始终贯穿的基本大法。
就此在临床上产生了扶阳一法。但不少医家将扶阳片面理解为温阳一途,或者只重视以温阳来扶阳。殊不知,通阳亦是扶阳中同样重要的一个环节。人体内的阳气通过正常的升降出入布运流行,来发挥它温煦、固摄等各种功用,一旦流行受阻,即“阳气郁遏”,就会产生疾病。通阳的目的就是以各种手段来疏通“郁遏”的阳气,恢复其正常的升降出入运动。
因此温阳和通阳疗法都是扶阳的重要环节。在临床上,阳气的不通与不足常会相并出现,因此应当注意温阳、通阳两法的结合,共同实现扶阳的目的,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银屑病的发病与正气虚衰有很大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正气,主要是指阳气。因此,采用扶阳疗法治疗银屑病也可谓有据可考,临床中也得到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典型病例
王某,男性,37岁,2007年2月25日初诊。八年前,患者无任何诱因出现鳞屑性红斑,瘙痒剧烈,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诊断为“银屑病”,给予中药及西药治疗,效不佳。皮损时轻时重,冬重夏轻,曾多方求医未效。现症见:全身散在红斑,色暗红,蚕豆大小,上覆白色鳞屑,瘙痒不甚。形瘦,面色白,饮食二便可,舌质淡,苔白,脉右弱,左沉。
确诊为“寻常型银屑病”,辨证为肾阳不足兼气虚血瘀,立法:温阳益气,活血化瘀。初诊方:制附子6g、 桂枝9g、黄芪18g、 太子参30g、鸡血藤20g、赤芍15g、紫草20g、 白鲜皮30g、 蜈蚣2条、
板蓝根20g。七剂,日一剂,水煎服。二诊,皮损减轻,舌质淡,苔白稍腻,脉右弱,左沉,初诊方去太子参,加徐长卿15g,七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皮损接近消退,仅剩少许豆大较扁的红丘疹,无鳞屑,舌边暗红,苔薄白,脉稍沉。初诊方去桂枝、太子参,加益母草20g丹参18g,七剂,日一剂,水煎服。四诊,皮损消退,仅余色素沉着,舌质淡,苔白,脉稍沉。守初诊方,七剂,日一剂,水煎服。随后改服丸药一月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小结:
银屑病的病因复杂,病程较长,证型变化多样。临床上应坚持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病患的脉症,详细检查,不应拘泥于固定的证型和处方,应该灵活运用,随证加减;
切忌盲目滥用温补,只有在辨证正确的前提下,确立相应治则,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总之,对于扶阳疗法,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出现阳虚寒凝、郁滞不通为宜。具体症状可轻可重,可多可少,包括既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蜷卧嗜睡、脉虚弱无力等气虚证,又兼有畏寒肢冷、四肢不温、腰背发凉、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等阳不制阴,寒气内盛的症候,此时就可在汤剂中适当加入温阳、通阳之品,以增强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