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痒
相对于冷、热、痛等感觉,“痒”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迄今为止,科学家从组织学上尚未发现发现痒觉的感受器,但是痒是客观存在的。科学家发现,痒的感觉与人体过敏反应时所分泌的蛋白质――组胺有关,这种物质反馈给大脑后,人体就会有痒的感觉。至于痒的感觉是否与其他感觉一样有一个特殊的感受器,有两点可能,一个是可能与其他感觉合用一个感受器,另一个可能是痒与痛实际上是一个感觉,轻的刺激是痒,重的刺激则是痛。
皮肤是一个复杂的“感受器”
皮肤是人体各种类型的触觉的感知器官,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皮肤似乎就是一层几毫米厚、有点弹性的组织。其实,皮肤的构造远比想象的复杂、精密得多。
皮肤有三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含角质层,可以很有效地抗御外界影响。表皮内层即真皮,含丰富的结缔组织和血管、汗腺,还包含感受器和皮脂腺。皮脂腺分泌含特殊成分的油脂,可以润滑皮肤,并且有防水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防止细菌侵害。最内层皮肤便是皮下组织。
“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作为人体与外界接触的天然屏障,皮肤时刻接受着来自外界的刺激而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到神经中枢,形成各种感觉。人的皮肤里有许多呈点状分布的感受器,主要分为四种,分管痛觉、温觉、冷觉和触压觉。这些感受器混合在一起,分布的疏密程度各不相同。它们感觉的敏感程度,取决于感受器在皮肤上的分配密度,如嘴唇、指尖对触觉最为敏感。
冷觉感受器是皮肤里有结缔组织被囊的神经末梢,热觉感受器是一种游离的神经末梢,它们分别感受低于或高于皮肤温度的刺激。触压觉感受器能感受接触、挤压等机械刺激,使人产生触觉和压觉,从而可以知道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部分物理性质。而任何一种过量的物理或化学刺激都能引起痛觉,它是一种保护性的感觉。
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十分复杂,蚊虫叮咬、药物过敏、皮炎、湿疹、真菌感染等一些皮肤病以及一些慢性疾病,如消化不良、贫血、糖尿病、肝胆疾病、肾病、癌症等,都可以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因此,如果感到皮肤莫名瘙痒,一定要找准病因,不能胡乱用药。
对于中老年人,平时应注意合理的皮肤保养,衣服宜宽大、松软,不要穿化纤和毛织品,内衣选用棉织品或丝织品。洗澡不可用碱性太强的肥皂或摩擦过多,尽量避免搔抓,浴水温度以35~37℃为宜。被褥不宜太暖。冬季应适量涂抹润肤膏保护皮肤。
为什么胳肢窝别人挠痒,自己挠不痒?
人身体的某一些部位,平常受干扰比较少,比如:胳肢窝,它平常比较少受到暴露、它是比较敏感的部位,通常被遮蔽多的地方它都比较敏感。当别人挠你的时候,痒是介乎于恐惧和善意表达之间的一种反馈机制。
痒痛酸麻等感觉实际上都是人的大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存储的格式,大脑可以根据上面的分类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映,以防止人的肉体受到多的伤害。几乎所有人的身上都有特别怕痒的地方,当被别人挠到脚心、腋窝等位置时,很多人都会因为觉得痒而大笑起来。可是,自己挠自己时,却往往没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英国科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后发现,当人自己胳肢自己时,人的小脑会发出一个信号,当大脑觉得自己在“戏弄”自己,用不到防范和“害怕”时,就感觉不到痒了。但是,当被别人胳肢时,即便人预先知道,但小脑却不会发出警告信号,大脑会对外来刺激立刻作出反应,人就会觉得特别痒了,通常,我们的腋窝、腹股沟、脚底心等几处对痒最敏感。原因是,这些地方都属“非暴露区”,平时受到抓搔刺激的机会很少,加上这些部位的皮肤感受器又比较丰富,两相结合,所以对痒的感觉就敏锐多了。但也有一些在鼻毛、睫毛、嘴唇等处最怕痒,腋窝和脚心为其次。
与痒有关的疾病
单纯皮肤问题。“因为皮肤自身问题而感觉到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原发性的皮肤损伤,多半是由于皮肤缺少水分而引起的。就像现在处在干燥的冬季,很多人会觉得皮肤干痒、脱皮。另一种是皮肤本身的问题,皮炎、湿疹等皮肤疾病大多都伴随着瘙痒。
中老年人皮肤退化。中老年人因为皮肤萎缩变薄,含水量降低,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减少,使皮肤失去润滑保护作用而显得干燥。在寒冷的季节,干燥的气候又使皮肤粗糙,甚至表皮脱落,使皮内神经末梢更容易受刺激而发痒。老年人身体痒多是这个原因。
过敏。临床上来皮肤科就诊的病人,1/3有皮肤痒的症状。对饮食、花粉、尘螨等过敏,接触某些化学制剂,都有可能引起过敏,从而使皮肤感觉到痒。
妇科炎症。女性如果发现外阴部瘙痒,要特别检查是否有滴虫、白色念珠菌感染等妇科炎症。调查显示,73%的女性在经期会觉得局部皮肤瘙痒,可能与卫生巾质量不佳或衣物过于紧身有关。
情绪紧张。抑郁、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都有可能造成局部或全身皮肤痒。B族维生素缺乏也容易引起皮肤瘙痒。
肝胆疾病。许多系统性疾病也会引起皮肤瘙痒。有研究显示,大约有40%―60%的肝胆疾病患者,在肝部不适、肝功能异常以及黄疸出现的时候就会出现皮肤瘙痒。
糖尿病。糖尿病人皮肤瘙痒的发生率高达15%―35%,约有10%的早期患者会出现全身性或局部性的皮肤瘙痒。
甲状腺功能异常。不管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都可能出现皮肤痒的情况,但甲亢所致的瘙痒多发展缓慢,皮肤多干燥,在冬季会加重。
恶性肿瘤。某些肿瘤发生时会伴有皮肤痒,如淋巴系统、胃、肠、肝、卵巢和前列腺癌等。
瘙痒的研究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某些手段致使志愿者们一条手臂痒得发疯,却不允许他们用任何方式挠痒。然后再将他们送入磁共振(MRI)扫描仪,观察他们感到痒痒时,当研究人员帮他们挠痒,以及当他们终于得以自己挠痒时,他们的大脑中分别有哪些部位处于活跃状态。
这项研究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是:为什么挠痒的感觉这么爽?
与人们的期望相反,瘙痒和挠痒不仅与脑部感觉区有关,还涉及了某些心理过程,譬如:动机和奖赏、愉悦、渴求乃至成瘾等,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们喜欢挠痒的原因。挠痒可以关闭那些被瘙痒激活的脑部活动,而且,自己挠痒痒的效果往往优于别人代劳。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PLOSOne)上。长期以来,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治疗领域,瘙痒作为一个课题总是被另一个课题――疼痛抢尽了风头,甚至,人们一度以为瘙痒只是疼痛的一种较为温和的形式。然而,全球遭受瘙痒之苦的患者已达数百万之多,时代也已经发生了变迁。研究发现,瘙痒具有其特异性的神经、分子和细胞受体,这将它与疼痛区分开来。医学界已经认识到瘙痒也可以削弱人的身体,并开始将其作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治疗的问题认真对待。在过去的十年里涌现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了引起瘙痒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阻止瘙痒。在脑成像技术的帮助下,现在的研究日益关注有关基因的活性,并试图去捕捉和描述那些在皮肤细胞、免疫系统以及脊髓和脑之间流动的信号。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并非是像蚊虫叮咬和毒葛那种转瞬即逝的小麻烦,而是因长期慢性瘙痒引起的无休止的痛苦――它挥之不去,日日夜夜折磨着人们,而且往往对抗组胺药物和可的松软膏等疗法都具有耐受性。
2013年9月在费城开办的天普大学瘙痒中心以及2011年在圣路易斯开办的华盛顿大学是美国开办的第一批瘙痒研究和治疗中心。“今天,人们对瘙痒的重视程度与20年前对疼痛的重视程度相仿。”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皮肤病学系的主任琳内特・科尔内留斯(LynnCornelius)博士说。“过去,人们总是把它与疼痛混为一谈。”但现在,她继续说,人们对瘙痒及其分类更感兴趣,也愿意在这方面投入大笔的研究资金。“我坚信,科学的发展必将导致治疗领域的进步。”科尔内留斯说,“若果真有这么一天,科研成果将转化为更好,也更有针对性的疗法。这样,医生就不至于只能向受到瘙痒困扰的患者处方抗组胺药物了。”
搔痒行为在动物世界里普遍存在。尽管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动物为什么要去抓、咬或啄自己,或将身体在树木或栅栏上摩擦,但人们推测,这很可能是因为它们也会感到瘙痒。“即使是果蝇这种低等生物,在它们感染螨虫时,也会出现一种跟搔痒看起来颇为相似的强力梳理行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助理教授戴安娜・鲍蒂斯塔说。此外,她的研究还包括多种品系的瘙痒小鼠,它们都是业已建立的不同人类疾病的模型小鼠。“我还收集了许多介绍不同动物搔痒行为的视频资料”鲍蒂斯塔博士说,“我希望它们可以帮助我确定在不同的物种中,瘙痒引起的挠痒行为与擦拭及其他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她最喜欢的一段视频展示了这样的景象:一只海豹躺在沙滩上,轻快地用自己的鳍状肢摩擦着头部。
在人类行为当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类型的瘙痒。人们最熟悉的一种因蚊虫叮咬或荨麻疹引起,此时皮肤细胞释放出组胺,引起皮肤中的神经产生信号,并传导到脊髓和大脑。抗组胺片剂或药膏通常可以缓解其症状。然而,这些药物对慢性瘙痒患者往往就爱莫能助了,如湿疹或银屑病(牛皮癣)等皮肤病、肾脏或肝脏衰竭、皮肤干燥、甲状腺功能亢进、某些癌症以及神经受到挤压或损坏都可能导致慢性瘙痒。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因银屑病引起的瘙痒与神经受压引起的瘙痒具有不同的机制。“这是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科尔内留斯博士说,“它既是重大的临床问题,又提供了一个需求远远未得到满足的巨大市场。”鲍蒂斯塔博士介绍道,最近的研究表明,除了组胺,炎性细胞还释放出了其他一些与慢性瘙痒有关的物质,此外,还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也参与了这一过程。制药公司正致力于寻找可阻断这些物质的方法。“以前,他们的研发重点一直是新一代的抗组胺药物”鲍蒂斯塔博士说,“现在,他们则瞄准了新的分子和细胞靶标来开发新的疗法。医药行业已经认识到,他们不能再局限于抗组胺药物,必须有所超越。”但是,要找到新的靶标,就必须将疼痛通路的每个微小的细节都剖析清楚。
现任华盛顿大学瘙痒中心主任陈宙峰(Zhou-FengChen)领导团队利用小鼠研究了可对特定的化学信号作出反应,并改变细胞行为的细胞表面受体和分子。2007年发表在《自然》杂志(Nature)上的研究被众多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是该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该小组首次在脊髓中发现了瘙痒特异性受体,称为胃泌素释放肽受体,简称GRPR。这一发现有助于证明瘙痒和疼痛的信号传导途径并不相同。陈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具备该受体,或该受体被药物阻断的小鼠就不会产生瘙痒的感觉,且无受体组的小鼠并未因此而受到损害。“仅仅阻断该受体的功能,就几乎足以给慢性瘙痒画上句号”他说。该受体也存在于人体之中,陈博士认为未来有望开发出一种可以阻断它的药物。但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新疗法问世的速度还不够快。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瘙痒在人群中日渐常见。其原因之一是老年人往往存在皮肤干燥。但杨斯波维奇博士认为,皮肤中某些神经的受损也可能造成瘙痒――这些神经原本负责传导疼痛并抑制瘙痒,它们一出毛病,“瘙痒就蹦了出来”他说。
衰老的猴子为此提供了一些线索。早在杨斯波维奇博士在维克森林大学工作时,他和同事们就发现老年雌性猕猴会抓挠自己的背部和下肢――老年人经常感到瘙痒的也是同样的部位。他们将这些猴子的样本送到了陈博士的实验室。陈博士他们随后发现,在这些猴子的皮肤和脊髓里,表达瘙痒受体GRPR的基因过度活跃。陈博士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该基因为什么会随着衰老而趋于活跃,但这一在灵长类身上得到的发现支持这一观点:该受体是研发治疗人类瘙痒的新药的良好靶标。
许多老年人都存在这样的麻烦:瘙痒的部位正好位于后背上肩胛骨下方或其之间的位置,他们的手很难够着。“这简直要把他们逼疯了”科尼利厄斯博士在华盛顿大学时说。他们只好用身体摩擦门框,大量购置痒痒挠,并要求其他人来帮他们瘙痒。
这种疾病名为感觉异常性背痛(notalgiaparesthetica),它通常与脊柱和椎间盘出现问题,压迫或损伤了神经相关。痒点处的肤色有可能会变暗。“一部分神经科医生,甚至可以说其中的大多数都不知道这一点”杨斯波维奇博士说。他和其他医生也曾处方过多种治疗方法:止痒贴片,有时辅以辣椒中的成分辣椒素;注射肉毒杆菌毒素(Botox);加巴喷丁(gabapentin)等可影响神经传导的药剂和物理治疗等,试图改善瘙痒症状。但基本上没有一种见效。
杨斯波维奇博士说,许多患者都是在拜访过众多表示爱莫能助的医生(其中甚至有人将身体的瘙痒误诊为心理疾病)后才找上了自己。“他们当然不是脑筋出了问题”他说。其中一名患者是个男孩子,他把自己的手臂和腿都抓挠得破了皮。医生找不到病因,也没什么有效的疗法,只好将他转诊给了心理医生。这位名叫乔舒亚・里格尔(JoshuaRiegel)的患者现年18岁,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都说我这样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作弄我的父母。”从那时候起,他称其为“我被当成精神病的一段最诡异的人生经历”开始了。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心理医生一直给他处方抗抑郁药物,他听话地坚持服用了两三年。可这些药物带来了可怕的副作用:他一度因为自杀念头而不得不住院。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的父母带他离开了位于弗吉尼亚州希尔斯维尔的家,来到维克森林大学拜访当时在那里工作的杨斯波维奇博士。“他好像凭直觉就知道是哪里不对劲,”里格尔先生说。
经过测试,研究人员发现他患有一种很罕见的遗传病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这种病可以造成一系列极具破坏性的症状:剧烈瘙痒,皮肤极度脆弱,以至于连挠痒都会将皮肤划破。
里格尔先生回忆道停用抗抑郁药物后,他的精神重新振奋起来,并恢复了正常。此后,医生给他处方了其他药物来治疗瘙痒,效果好坏参半。虽然从未真正摆脱过瘙痒,但里格尔先生可以借助电脑游戏或手机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避免抓伤自己。对于患有其他类型慢性瘙痒的患者而言,杨斯波维奇博士说:“这个伟大的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预计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就会出现专门针对瘙痒的靶向药物。我们正站在冰山的一角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