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颅颈交界畸形患者枢椎椎板解剖学参数,探讨颅颈交界畸形患者枢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
方法:40例颅颈交界畸形患者,经螺旋CT扫描后,构建寰枢椎三维模型,通过对三维模型选择性显示、切割及多角度旋转测量与枢椎椎板螺钉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数据包括枢椎椎板上中下部分厚度,椎板高度,进针点至椎动脉孔内侧壁及侧块中点距离,椎板轴线与矢状面夹角,椎板内外侧皮质骨厚度。
结果:椎板上部平均厚度为(4.12mm)椎板中部平均厚度为(5.87mm)椎板下部平均厚度为(5.16mm)椎板平均高度为(11.74mm)进针点至椎动脉孔内侧壁平均距离为(30.62mm)进针点至侧快中点的平均距离为(26.75)椎板轴线于矢状面平均夹角为(44)结论:颅颈交界畸形患者寰枢椎在不同程度的发育不完全基础上发生了不同程度和方式的畸形融合,个体差异较大,尽管颅颈交界畸形患者寰枢椎解剖形态与正常结构相差甚大,但多数病例应用枢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是可行的,适用于百分之85%的患者,与枢椎椎弓根固定相比,枢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损伤椎动脉的可能性较小,但两者力学性能需要进一步对比。
颈椎后路固定中,无论上上颈椎还是中下颈椎,越来越多采用螺钉固定系统,可以提供坚强的固定效果,然而颅颈交界畸形畸形患者上颈椎后路经枢椎椎弓根固定术往往面临许多难题,即枢椎椎弓根发育畸形,椎板发育畸形,进行椎弓根固定时正常解剖标志消失,进针点难以确定,部分患者椎动脉行走异常,横突孔在枢椎侧快内形成一个硕大窦腔,进行椎弓根固定时容易损伤椎动脉。最近WRIGHT介绍的经枢椎椎板交叉螺钉固定技术可避免以上不足,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也越来越多为国人接受,但并未有人研究过椎板螺钉于枢椎椎板解剖学关系,另外此技术是否适合颅颈交界畸形患者的解剖结构?对此进行了解剖学测量分析。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和工具:30例颅颈交界畸形患者颈椎影像学资料,不分性别。CT三维重建枢椎(测量线性解剖指标及角度)
1.2进钉方法:根据进定点在棘突中线左右侧及椎板上下位置称为右上螺钉,左下螺钉。上椎板钉在对侧椎板上缘骨脊延续线的投影与该侧椎板中部中线相交处为进针点,至对侧下关节突中点,下椎板钉在对侧椎板上缘骨脊延续线与该侧椎板下部中线相交处为进针点,至对侧下关节突中点。构成上下交叉固定
1.3测量指标
解剖结构测量指标:椎板上部厚度W1椎板中部厚度W2椎板下部厚度W3椎板高度H。螺钉固定测量指标:进针点至对侧下关节突距离L1,进针点至对侧椎动脉孔内侧壁距离L2,椎板轴线与矢状面角a
1.4数据统计
采用SPASS10.0统计软件对左右两侧数据进行处理,求出各测量参数平均值,对左右侧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P值设定为0.05
2、结果
见表1、2。枢椎左右两侧测量各项指标左右两侧比较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故两侧数据合并计算平均值椎板上部厚度平均值为,椎板中部厚度平均值为5.87mm,小于5mm者4例,小于3.5mm者1例,椎板下部厚度平均值为,小于5mm者6例。小于3.5mm者3例,椎板高度平均值11.74。螺钉在左右两侧固定的长度和进钉角度无统计学差异,合并后取双侧平均值。螺钉的平均长度为26.75,与矢状面夹角平均值为44
3、讨论
3.1枢椎椎板螺钉固定对于颅颈交界畸形患者的意义
颅颈交界畸形的基本病理过程是畸形,脱位和压迫,外科治疗的原则是解除压迫和重建路径交界区的稳定。路径交界区的内固定术多采用后路手术,按照所用固定工具的不同分为线缆技术和螺钉类技术等,螺钉类技术具有明显优越的生物力学效果。然而对于螺钉类内固定技术再先天性路径交界区畸形应用的解剖学研究目前尚未有相关文献。
由于枢椎椎弓根峡部的变异,使得枢椎椎弓根固定过程中有损伤椎动脉的危险。WRIGHT等的资料显示,再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普通患者中,有2.4%的患者肯定有椎动脉损伤,1.7%患者可疑有椎动脉损伤。颅颈交界畸形患者椎弓根等解剖结构变异率更高,因此应用椎弓根螺钉危险性明显增加,应用枢椎椎板螺钉代替椎弓根螺钉进行后路颈椎融合术,再螺钉植入过程中,追板结构均暴露再术野中,可明显减小手术风险性。部分因为枢椎峡部宽度太小无法安全植入椎弓根钉的患者也可采用椎板螺钉固定。
3.2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
枢椎解剖结构独特,其棘突和椎板在颈椎中最大,为椎板螺钉的固定提供了可能,本研究的测量结果表明,所测颅颈交界畸形患者的枢椎椎板高度平均为11.7mm,对于在上下部位,左右交叉放置两枚直径为3.5mm的螺钉是完全允许的。对椎板厚度的测量表明:椎板上部厚度较小,平均为4.12mm,椎板下部厚度平均为5.16mm,椎板中部厚度平均为5.87mm,提示3.5mm螺钉交叉固定于椎板中部和下部是可行的。双侧螺钉进针点应分别位于椎板上缘骨脊延续线的投影与椎板中部中线和椎板下部中线相交处,至对侧下关节突中点。
椎板中部厚度小于5.0mm者4例10%,椎板下部厚度小于5mm者6例15%。进针点至椎动脉孔内侧壁的距离的平均值为30.6mm,至侧块中点的距离的平均值为26.75,提示应用26mm的椎板螺钉不会伤及椎动脉。WRIHGT提及的应用4+30mm的万象螺钉进行枢椎椎板固定,可能与西方人与国人解剖差异有关。螺钉经椎板上缘骨脊延续线的投影与椎板中部中线和椎板下部中线相交处进入,可行走于椎板解剖结构相对宽大的部分,可防止螺钉突破椎板内壁进入椎管,也无损伤椎动脉的危险。该实验测量的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平均值为44,因此螺钉行走的方向应与椎板方向一致,行走方向应等于或略大于44,避免螺钉进入椎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