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行医过程中可能有一半以上甚至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与适应症打交道,适应症选择恰当、合适则平安无事,医生患者皆大欢喜,否则医生可能惴惴不安、诚惶诚恐,甚至酿成大错,患者之伤害无可估量。当然这里说的是广义的适应征包括手术适应征、药物应用适应征等等,甚至包括与病人及患者谈话的时机、方式、技巧等。本文仅谈手术适应征。
什么叫手术适应征,在网络、各种书籍包括新版的大学教材中均没有准确的定义,百度百科中解释适应症为:医学名词,indication,又叫指征,指药物、手术等方法适合运用的范围、标准。就我的理解,所谓手术适应征是指合适的疾病、合适的病人在合适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下,由合适的医生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医院中实施的手术,符合以上所有条件才是真正的的手术适应症。
合适的疾病:这是所有条件中最容易掌握也是通过努力能够掌握的理论部分,每一本外科专业书籍都有讲述。以肾部分切除术为例:肾部分切除术手术适应征包括绝对适应征和相对适应征,绝对适应征是指肾癌发生于解剖性或功能性的孤立肾,根治性肾切除术将会导致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的患者,如先天性孤立肾、对侧肾功能不全或无功能者、以及双侧肾癌等。我理解为术后即出现肾功能不全或肾衰。相对适应征是指肾癌对侧肾存在某些良性疾病,如肾结石、慢性肾盂肾炎或其他可能导致肾功能恶化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动脉狭窄等)患者。理解为将来有肾功能不全的趋势。可选择适应症包括临床分期T1a期(肿瘤≤4cm),肿瘤位于肾脏周边,单发的无症状肾癌,对侧肾功能正常者。随着外科技术和理论水平的进步,肾部分切除术手术适应症范围逐渐发展为T2期肿瘤,也就是说这类患者部分切除术与根治术效果相似。最新的NCCN指南中将临床分期T1a期肾癌列为绝对适应症。以上这些有现成的公式可用,外科医生应耳熟能详。
合适的病人: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环境、性格因素、对于疾病的理解、以及患者的全身状态等是影响手术方案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仍以肾部分切除术为例,反复强调及忧虑局部复发或同侧肿瘤再发的患者,高龄预期寿命较短的患者,对输血或肾部分切除术并发症如尿瘘等不能理解的患者,此时行部分切除术需要三思而后行。当然,医生应能够用最通俗的语言、诚挚的态度、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期望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一切事情都是以经济为基础,患者的经济条件也是医生考虑的因素,看病是要化钱的,病人没钱作为大夫不可能帮忙付钱吧?帮助一个没有能力帮第二个了吧?这和同情心没有关系,是社会责任。对于没有钱或者钱很少的病人,手术越简单越好,出现并发症会很难处理,以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为例,回肠膀胱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左右,不会少于这个数字,出现肠道并发症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医药费用明显增加,此时医生可能会选择双侧输尿管皮肤造瘘,当然患者付出的是生活质量下降,这有什么办法呢?
合适的社会人文环境:各种医疗纠纷常常见诸报端,医闹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更有医生带钢盔上班的闹剧以及医生被无端杀害的悲剧。每年医疗纠纷案件越来越多,以天津为例,2010年医疗投诉案件较2009年增加10倍以上,达到2000例以上,这还不包括医院私下通过协商解决赔偿的案件。出现医疗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医生、患者等诸多因素。作为医生,除了规范个人的行为,及时更新医学知识外,对于难度大、并发症多的手术要寻求科室、医院甚至社会的帮助。
合适的医生和医院
医院有各种分级,但是就手术分级而言还不完善,也就是说还不能达到什么级别的医院做什么事,就社会医疗而言,应该是不同级别的医院完成不同的医疗任务,比如一家从来没有做过肾癌根治手术的医院如何能保质保量的完成这类手术呢?医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培养及考核医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医疗行政部门也是各行其是,现在的弊端在于用工作以外的标准来考核,如医生及教师用论文的数量作为晋升的条件,而不是用看病和教书的好坏来衡量,科研型博士在实验室内做了3年基础实验,与瓶瓶罐罐打了3年交道,毕业后便晋升主治医生甚至教授,显然不大合适。说回来,一位从没有做过肾部分切除手术的医生在一家没有术中超声的医院怎么能够实施如图所示中心型肾癌的肾部分切除术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