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临床表现:
1、视力减退,重度弱视的视力为≤0、1,中度0、2~0、5,轻度0、6~0、8、
2、对排列成行的视标分辨力较单个视标差2~3行。
3、 常有眼位偏斜,有的伴眼球震颤。
4、 看东西歪头眯眼、皱眉或凑近才能看清楚,没有立体感、眼手协调差、眼睛不随人或物体转动等
5、 视力不好,即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又不能看清近处的书报字迹,在阅读写字时总会把头俯向本子,字写得歪歪扔扭,无法端正,给学习带来困难
6、 小儿用眼稍久就会产生眼胀、眼痛、头痛等视觉疲劳现象。
斜视临床表现:
1、眼位偏斜眼球运动障碍
2、复视 因融合功能破坏而产生复视,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定向定位障碍,头晕 恶心,步态不稳,当遮蔽一眼时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3、代偿性头位 患者自动将头倾向一侧,或将下颏上举或内收,或以头向肩部歪和下颏及 脸的转动。
4、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健眼大幅度偏斜。
5、 单眼偏斜可致该眼弱视,而弱视又可形成斜视。
近视的临床表现
1、 远距视物模糊,近距视力好;
2、 近视初期常有远距视力波动,注视远处物体时眯眼。
3、 外隐斜或外斜视:由于看近时不用或少用调节,集合功能相应减弱,使用的集合也相应减少。
4、 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
5、 眼底的改变:弧形斑,豹纹状眼底,玻璃体液化,混浊和玻璃体后脱离。
远视眼临床表现:
1、 6岁以前,低、中度远视者无任何症状高度远视者通常在体检时发现,或伴有调节性内斜而被发现。
2、 调节性内斜表现为近距内斜大于远距内斜
3、 6~12岁时,近距阅读需求增多,特别在10岁左右时阅读量增加,阅读字体变小,开始出现症状如眼酸、头痛的视疲劳症状。
4、 远视眼常伴有小眼球、浅前房
儿童低视力病因
先天性白内障或术后无晶体眼
先天性眼球震颤
屈光不正/弱视
先天性小眼球小角膜
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视网膜色素变性
白化病
低视力患者临床表现
1、 视力:视力明显低于正常。
2、 视野:表现为中心性或周边性视野损害。
3、 对比敏感度:低视力患者的对比敏感度阈值均明显受损。
4、 暗适应:暗适应能力差,由于杆体细胞受损,夜盲的患者在光线明亮的白天视力较好,但在黑夜或灯光较暗的条件下,视物困难。
5、 色觉障碍:低视力患者识别颜色时只能凭不同色彩的明暗程度来辨别,因而经常错误的辨别颜色。视神经炎,锥体细胞变性时可表现为红绿色觉障碍;视网膜水肿、视网膜下积液和青光眼时表现为蓝黄色觉障碍。
6、 双眼视:双眼视功能不全,一般斜视或先天性眼球颤动的患者不具备融合能力。
低视力患者的康复程序
低视力康复的目的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改善低视力患者的视功能,减轻视力残疾所造成的影响使其重返主流社会。
1、 原发病的治疗 通过各种检查作出正确的眼病诊断后,应先行屈光矫正、药物或手术治疗,尽可能改善视功能,对儿童还应积极进行视觉训练、弱视治疗。
2、 助视器的验配 使用助视器可使患者看清原本看不到或看不清的东西。既往统计学显示约50%以上低视力患者可以依靠助视器提高视力,而且这往往是提高患者视力的最后机会。
3、 助视器的使用训练 在没有经过严格及科学的训练之前,患者对助视器不乐意接受,因此我们工作的重点是:既要向患者介绍各种助视器的功用、优缺点,更要为他们选配适合的助视器及安排相应的使用技巧训练。
4、 功能性视力的训练 学龄儿童有着学习生活、学习知识和适应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功能性视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训练项目包括:注视训练、视觉认识训练、视觉追踪训练、定向和活动训练等。
5、 心理康复 全社会都应关心和爱护低视力患者,尤其是家属更应给予同情和帮助,社会也应接纳他们,让他们学习生存的本领,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