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其实是大肠粘膜表面的一个“肉疙瘩”。准确一点说,大肠息肉泛指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而其中70%以上为腺瘤性息肉。
许多研究表明:某些腺瘤性息肉的癌变机会是非常高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癌变的机率会逐渐增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肠腺瘤是肠癌的“前传”。
那么,从肠息肉到肠癌,究竟有多远?
【80%的大肠癌都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
按照病理学分类,有的大肠息肉属于良性增生的产物,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大肠息肉”一直沿用至今。
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腺瘤性息肉患者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5倍,多发性腺瘤可高出10倍甚至更多。
另外,腺瘤性息肉体积愈大,癌变机会越高;无蒂腺瘤较有蒂腺瘤癌变率高,可见将腺瘤性息肉列为癌前病变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并早些斩草除根,它们其中的一部分有朝一日就会来个“华丽转身”,变化成可怕的肠癌。
【大肠息肉是如何“潜伏”的呢?】
多数大肠息肉患者起病时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它们会默默无闻一直“潜伏”在我们的身体内,不易被察觉。
其中,一些较大的息肉也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但偶有腹痛,极少数患者大便时会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症状,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视。一般病人多以便血、大便带血、粘液血便来就诊,又常被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病而延误检查。
【肠镜是捕获大肠癌病变的最佳猎手】
大肠腺瘤性息肉生长缓慢,及早摘除大肠息肉对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大肠癌的发生意义重大。那么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向大肠息肉“亮剑”呢?
自从电子结肠镜应用于临床诊疗之后,临床医师对结直肠息肉治疗有了质的飞跃,具体治疗方法可依据肠息肉性质而定:带蒂的息肉和小而无蒂的息肉,均可经电子结肠镜、在直视下用圈套电灼,或热活检钳法摘除,此种方法成功率高,治疗效果确切。
在做肠镜检查时,医生如果发现息肉较大,一般会取一块组织做活检,送入病理科做病理分析。如果是小的息肉,可以通过内镜下直接摘除的方法,就可以达到把病灶去除的目的。取下的组织,再送到病理科做病理诊断,如果诊断结果为良性,就阻断了癌变的发生。
【手术是根治大肠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从肠镜下取出的组织都需送入病理科进行检验,通过一定的程序,将其制作成病理切片。病理医生通过病变形态的观察,最后给出病理诊断。这份病理诊断将帮助外科医生判断肿瘤的性质、分期以及癌变程度,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根据癌细胞侵犯的深度,大肠癌主要分为四期。
当癌细胞开始慢慢生长,但是并没有侵犯到肌层或刚刚侵犯肌层时,这是大肠癌I期,也就是早期大肠癌。
当癌细胞侵犯越来越深入,穿透肌层到达浆膜层,但并没有淋巴结的转移,这是大肠癌II期。
而如果癌细胞开始转移到淋巴结,那就是大肠癌III期。
如果癌细胞有远处的转移,侵犯到肝、肺等其它地方,这是大肠癌IV期,也就是晚期大肠癌。
对于没有远处转移的大肠癌手术是根治大肠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即使患者存在局部或者远处转移的患者,通过积极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相当多的患者能够达到根治的效果,而即使无法根治的患者,在合适的综合治疗下,很多患者也能够长期带瘤生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