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牙需从婴儿起:
婴幼儿时期(0~3岁)是乳牙陆续萌出、恒牙处于钙化的时期。如果不注意口腔保健,婴幼儿极易发生龋齿,还可罹患牙龈炎、口腔黏膜病、口腔畸形等,从而对其一生的口腔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婴幼儿的口腔健康应该受到特别关注。
那么,应当怎样为宝宝做口腔护理呢?
1、勤喂温开水。无论是母乳还是人工喂养,均应养成小儿于奶后、奶间规律吮水的习惯,这样可以将口腔内残存的奶液冲洗掉。特别是当小儿发烧、感染时,更应勤喂温开水。
2、严格保持奶头、奶具的卫生。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来说,保持母亲乳头的清洁最为重要。母乳喂哺前,母亲应用肥皂清洗双手和乳头,擦拭乳头的毛巾应消毒后再用。如果采用人工喂养,应先用肥皂清洗奶瓶及滴管,再用清水彻底冲净后使用。
3、不要挑“马牙”。在新生儿齿龈切缘的黏膜上,有时可见到米粒样黄白色突起,这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肿胀所致,俗称“马牙”,可自行消失,切忌擦拭、挑割,以防糜烂、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
4、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5、帮助宝宝刷牙:
★给宝宝刷牙时,要选择客厅、书房、卧室等方便舒适、光线充足的地方。
★应选择一个让宝宝既舒服又稳定的姿势。宝宝稍大后,可以让宝宝坐在小椅子上,斜靠在妈妈身上刷牙。
★要选用刷头小的、刷毛软的牙刷。
★刷牙时不要使用牙膏,因为三岁以内的幼儿因吞咽功能不完善而容易将牙膏吞咽下去。
★为宝宝刷牙时力量要轻。刷牙时应注意刷易患龋的后牙的咬合面、邻接面以及上下牙和前牙的牙缝处。如果邻面刷不到,可以使用牙线。到了两三岁,宝宝在妈妈的监护下可以开始自己刷牙了。但此时宝宝手指仍不够灵活,无法彻底清洁自己的牙齿,需要妈妈耐心指导帮助。在宝宝学习刷牙的过程中,建议在宝宝睡觉前由妈妈帮宝宝刷一次牙。
请定期为宝宝检查口腔
宝宝何时开始看牙医
当宝宝第一颗牙萌出的时候就应去看牙医,通常在六个月到一岁之间。即使没有牙齿萌出,最晚也不能超过1岁,以便及早对婴幼儿牙病进行预防控制。
间隔多长时间好
多数儿童应每半年接受一次牙科检查,对于患牙病风险高或发育异常的儿童而言,应每3个月看一次牙医。
口腔检查包括啥内容
?回顾宝宝整体的病史(包括牙病病史)。
?对宝宝的牙齿、咬合面、牙龈、黏膜等口腔组织进行检查。
?根据宝宝的口腔情况,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口腔保健知识。
?提供预防性治疗,如局部涂氟、窝沟封闭等。
防婴幼儿龋齿把住科学喂养关
龋病是细菌感染性疾病,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群。致龋菌附着在牙面上,利用碳水化合物中的糖产酸,使牙齿脱矿导致龋坏。调查显示,三岁幼儿入园时,乳牙患龋率就高达40%。因此,预防乳牙龋病是口腔护理的关键。
控制致龋菌的母婴传播
研究表明,孩子长牙之前,口腔内是没有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简称变链菌)的,因为变链菌只能寄生在牙齿的表面。母亲一般是通过亲吻宝宝或用嘴接触了宝宝所用的奶嘴、饭勺而将致龋菌传播给宝宝的。变链菌由母亲传播到婴幼儿的平均年龄是19~31个月,医学上称之为感染窗口期。变链菌在幼儿口腔定植、繁殖的越早,孩子将来患龋的程度就越严重。因此,控制致龋菌的母婴传播是预防宝宝龋病的关键环节。具体做法是:
★母亲要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餐后漱口,有效刷牙,以减少口腔中致龋菌的繁殖和数量。
★母亲在孕中期(怀孕4~6个月)或产后及时充填尚未治疗的龋齿。
★经口腔医师检查,母亲如果是高危变链菌的传播者,最好在牙科医师的指导下,于感染窗口期使用抗菌漱口液。
★用奶瓶进行喂养时,大人可以在手背滴上一滴牛奶以测温度,而不要饭前直接嘬橡皮奶头。同样,用小勺测食物温度时,要避免使用同一个勺。
★不要用大人嚼过的食物喂养婴幼儿。
★尽量避免亲吻婴幼儿的嘴。
建立并坚持良好的哺乳习惯
哺乳时间出生后3个月内,每隔3小时喂奶一次,以后每隔4小时一次,不要一见哭闹,就将奶头或者安慰奶嘴儿塞进宝宝口内来哄他。否则,长此以往,婴儿颌骨发育会因连续吸吮而受到限制,使上腭发育得过高过窄,或者发生牙龈炎。
哺乳方式最好是抱着婴儿喂奶,之后用小勺给宝宝喂些温开水,用以冲洗口腔。不要给宝宝养成含着奶嘴入睡的习惯,也不要用空奶嘴作为安抚物让宝宝含着入睡。尤其是采取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宝宝,应培养其用汤匙进食的习惯。
合理进糖
糖类摄入过量不仅会减少宝宝对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还容易造成婴幼儿肥胖和龋齿。所以,对于甜食的摄入要加以控制。在一般情况下,可按每日每千克体重吃糖0、5克左右进行估算。牛奶中最好不放糖,若要加糖,其甜度以成人刚能尝出甜味为宜。每次进甜食后,应给宝宝喂些温开水以清洁口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