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脑卒中又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0%以上,所以下面主要谈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的分类方法很多,有从血管解剖定位及临床表现上分:完全前循环脑梗死,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循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即OSCP分型。有根据起病形式和病程将脑梗死分为:完全性卒中,进展性卒中,可逆性缺血性卒中发作。有的根据发病机制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形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及分水岭梗死。
的梗死面积上分为:大面积脑梗死(占据一个脑叶或梗死直径大于5cm)中等面积脑梗死(直径在3.1-5cm)小面积脑梗死(直径在1.6-3cm)腔隙性脑梗死(直径在1.5cm以下)。从病因学角度分类,早在1993年Toast就提出了缺血性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源性,小血管,其他原因,不明原因。最近我们又有了自己的CISS分型。
我们说以上的分型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的,但有些分型是不科学的,会造成治疗上的混乱,好多懒惰的医生就不会去进一步分析、寻找真正的病因。我们还是推崇病因学分类,因为任何一个不以病因为指导的治疗及研究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经常看到病人及家属问医生“我为什么脑梗死了呢?”医生回答:“因为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等”那么病人又说了“我的血压、血糖、血脂控制的都很好,我也不吸烟,生活习惯良好,怎么还会得病呢?医生无语了。其实这个医生分不清病因、高危因素、发病机制,把他们都混为一谈。举例说明:比如一个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危因素)→造成了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导致动脉狭窄有不稳定斑块脱落造成了动脉到动脉源性脑栓塞(发病机制)。那么我们只有知道了这个病因,结合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给这个病人进行危险分层指导我们的治疗,如强化降血脂稳定斑块,双抗血小板等等。同样这个病人影像上提示血管交界区脑梗死,那么则可能是低灌注基础上合并栓子清除率下降(发病机制),那么我们应该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扩容改善灌注。如一个病人有心房纤颤(危险因素)→造成了心源性脑栓塞(病因)那么我们是需要抗凝的。如果一个病人因为烟雾病引起脑卒中,那是要手术治疗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不管什么病人,都一个治疗方案是不合理的。我们神经科医生尤其不能这样,好多人认为神经科医生好当,不就是三素(激素、维生素、抗生素)、一汤(脱水及补液)吗?其实不然,如果对这样的病人不查病因,一味对症治疗,他的症状、体征也可能暂时得到了缓解,可根本病因没解决,就会反复多次卒中,我们也知道每次卒中多少会遗留一些症状、体征,这样反复发作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个病人可能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痴呆,植物状态生存。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医学知识虽然不像电子科学更新那么快,但随着新技术,新检测手段的不断出现好多传统的观念现在证明是不科学的,有些甚至完全是错误的。我们作为临床医生,学完本科、硕士、甚至博士也不要自认为都掌握了,仍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果不能不断学习终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被淘汰掉,因为错误的理论指导的实践你想能对吗?病人能获益吗?另外学业有专攻,术业有专成,一个看似简单的脑梗死背后隐藏着很多、很多问题,不是专科医师很难体会那么深刻,所以专科治疗很必要,我们医院这点做得非常好,院领导也一直强调专科治疗,我们还有完善的会诊制度。作为一名神经内科的小医生,我要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对自己负责,对病人负责,我想这可能就是最大的医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