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阴茎在小儿泌尿外科中并不少见,对其治疗手术方式也很多,效果也不甚一致。以往我科也采取过多种术式,结果有的术后复发,有的仍显露不良,有的外观不理想等等,总之效果不是很满意。近10个月来,我们采用阴茎背侧对称纵形皮瓣转移至腹侧(或腹侧皮瓣转移至背侧)的方法,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我科共收治隐匿阴茎患儿12例,年龄2.5-13岁,平均5.2岁,其中1例伴有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所有病例均伴有真性包茎。查体显示:阴茎外形短小,包皮外口狭窄似“火山口”状,包皮不能外翻显露龟头,包皮与海绵体不附着,但海绵体发育良好,与同龄儿相似,其共同特点,即包皮外板极少。本组病例不包括小阴茎,肥胖儿隐匿阴茎和非包茎的隐匿阴茎。
手术方法:
1、测量于耻骨联合外阴茎海绵体显露长度, 对阴茎大小以及术中皮瓣设计有所估计;
2、切口:于阴茎背侧中线或腹侧中线提起包皮狭窄环,剪开包皮内外板,内侧距冠状沟3-5毫米,外板直至切开狭窄环,使龟头显露,切开时,若于背侧注意阴茎背侧神经及血管,腹侧注意保护阴茎冠状沟处系带,使龟头显露;
3、于龟头缝牵引线,距冠状沟3-5MM处环形切开包皮,并游离筋膜层,使其变薄均匀分布于海绵体外,充分松解海绵体,使海绵体伸直,此时阴茎包皮褪至阴茎根部;
4、阴茎根部固定,于阴茎根两侧10-11点及1-2点之间各将海绵体近耻骨处白膜于相应阴茎根部皮肤真皮层各固定1针,将皮肤与海绵体固定,使阴茎显露满意;
5、将包皮提起,其呈下窄上宽梯形,于其中央纵行剪开,切口长至使两皮瓣包绕阴茎无张力;
6、将两皮瓣转移至对侧,包绕阴茎,对合缝合,皮瓣远端与内板缝合,近端与近端包皮外板缝合;
7、术后留置尿管5-7天,阴茎外包扎网状尼龙纱布,根据术中估计包皮水肿情况,决定拆纱拔尿管及出院的时间.
结果
手术12例,术后随访1-10个月,所有病例均达到阴茎显露满意,无术后复发,但1例合并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患儿因监护人不同意同时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术后包皮水肿长达3个月,可能与其存在静脉回流障碍有关.
讨论
1、隐匿阴茎的解剖学特点
隐匿阴茎是阴茎显露异常的一种情况,其表现为阴茎海绵体发育正常而由于阴茎筋膜层或肉膜层发育异常萎缩,造成不正常附着,使阴茎皮肤与阴茎体分离,存在阴茎皮肤主要是包皮外板皮肤严重缺乏,同时阴茎皮肤下方为脂肪充填,以上改变均可使皮肤与海绵体分离,造成阴茎不能正常伸出,显露不良,使阴茎皮肤外板少,相对内板增多,造成隐匿阴茎
2、本组病例不包括
1、肥胖儿的隐匿阴茎,此种类型是由于耻骨联合前过厚的皮下脂肪组织而影响阴茎的显露,但阴茎在勃起状态下显露满意.也有一些医生对此类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去除耻骨联合前过多的脂肪,阴茎根固定,但由于肥胖,皮下脂肪过多而极易复发,因此我们放弃对这些患儿手术
2、蹼状阴茎或阴茎阴囊融合, 其特点是前者在阴茎中缝部有一薄的皮肤呈蹼状延续至阴囊腹侧,阴茎发育正常,阴茎显露好;
3、小阴茎 阴茎显露正常,而阴茎发育不良,外形短小,其可能与性腺发育不良, 内分泌异常及染色体异常有关,手术无法解决;
另外还不包括,某些患儿虽已诊断为隐匿阴茎,但由于无包茎,包皮可自如上翻显露龟头,阴茎可在勃起状态下,包皮与筋膜层活动良好,不影响发育及性功能,仅外形不美观,亦未手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