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Dark circles under the eyes,DCLE)被定义为位于双侧眶下区的,环形的,色素均匀沉着的区域。其可能由多种病因因素引起的,包括真皮黑色素沉积,过敏继发的炎症后高色素沉着或接触性过敏性皮炎,眼周浮肿,浅表毛细血管和松弛皮肤的阴影等,关于其发病机理的相关论著却很少。
尽管黑眼圈不会引起任何病理性改变,不会威胁健康,也不会造成疾病,但是它会严重影响个人的情绪,及自我感受,会使人看起来疲倦、悲伤、无精打采,也就使很多人在工作和社交时要对黑眼圈进行掩饰,使很多女性被其困扰,甚至影响到她们的生活质量。
一、流行病学研究
Gupta等对32名饮食不规律并存在皮肤问题的女性及34名健康女性进行对照研究。他们发现,健康女性组30岁以下的9%有黑眼圈,而饮食不规律的女性组38%有黑眼圈。
二、病因
黑眼圈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睡眠不足,疲劳过度,使眼睑得不到休息,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使该部位的血流量长时间增加,引起眼圈皮下组织血管充盈,从而导致眼圈淤血,滞留下黯黑的阴影,因此眼圈发黑;久病体弱或大病初愈的人,由于眼周围皮下组织薄弱,皮肤易发生色素沉着,并极易显露在上、下眼睑上,出现一层黑圈;月经不调的女性,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原发性痛经、月经提前、错后、经期过长、经量过大等,均会出现黑眼圈。
三、发病机制
黑眼圈分有两种颜色,一种是青色黑眼圈,这是因为微血管的静脉血液滞留;另一种是茶色黑眼圈,因黑色素生成与代谢不全而产生,两种黑眼圈产生的原因完全不同。青黑色眼圈通常发生在20岁左右,生活作息不正常的人尤难避免,因其微血管内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量增多而氧气消耗量提高,缺氧血红素大增的结果,从外表看来,皮肤就出现暗蓝色调。由于眼睛周围较多微血管,因此睡眠不足、眼睛疲劳、压力、贫血等因素,都会造成眼周肌肤淤血及浮肿现象。茶黑色眼圈的成因则和年龄增长息息相关,长期日晒造成色素沉淀在眼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挥之不去的黑眼圈;另外,血液滞留造成的黑色素代谢迟缓,还有肌肤过度干燥,也都会导致茶色黑眼圈的形成。总之,黑眼圈是由多重病源因素构成,包括真皮黑色素的沉积,炎症后色素沉着过度,主要是遗传性过敏症或过敏性接触皮炎,眼眶周的水肿,脉管系统的表面位置,以及皮肤松弛导致的阴影等。
(一) 皮肤黑色素沉积
Watanabe等对12位日本患者进行了眶周活体检查,结果显示这些人都有组织学上的黑色素沉着。我们曾经在法国弗朗士孔泰大学和沈阳中国医科大学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黑眼圈皮肤处黑素指数较正常皮肤显著增高。这一结果被皮肤CT(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证实。
(二)炎症后色素沉着
黑眼圈在过敏患者、异位性皮炎患者中普遍存在。在这些病例中黑眼圈是由于面部过敏引起眶周体液积聚及频繁揉搓眶周皮肤所致。
(三)眶周水肿
眼睑区域似乎具有“海绵”的特点。在早上或饮食过咸后水肿加重、出现紫色的黑眼圈。 水肿可导致其下形成阴影,加剧黑眼圈的外观。
(四)脉管系统的位置
下眼睑的皮肤厚度大约0.4C0.5 mm, 明显比其他部位的皮肤薄。Ohshima采用B超测量下眼睑的厚度。结果表明,黑眼圈皮肤明显较薄。当下眼睑出现血流停滞或者充血时,黑眼圈在较薄的皮肤上更为明显。随着病人年纪的增大,皮下眶周脂肪和皮肤的萎缩可能导致眼窝血管的暴露。暴露的毛细血管网导致眶周出现蓝灰色。
(五)眼袋的影响
眼睑的真皮含有的胶原、弹力蛋白和葡萄糖胺聚糖比其他的地方少,随着病人年纪的增大易出现眼袋造成阴影。
(六)泪槽低压
泪槽低压是一种集中在眼眶下缘中点的低压。它随着病人的年龄增长而加深,使眶下脂肪流失,皮下脂肪的流失、超过眶缘韧带上的皮肤变薄和脸颊下垂,造成眼窝周边外观部分留下凹形,在光亮条件下形成阴影,从而导致眼睑和脸部老化。
(七)眼周血液循环
Masuda 等应用分光光度仪测量表明,有黑眼圈的人下眼睑皮肤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无黑眼圈的。当皮肤温度下降时,皮肤血管收缩使皮肤血流减少,下眼睑皮肤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从而使黑眼圈出现。另一方面, Matsumoto 等 报告下眼睑的皮肤微血管数量比面颊部多,血流速度比面颊部快,所以血流停滞和血液淤积可以造成黑眼圈的出现。另外,不溶解的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含铁血黄素的蓄积也被考虑为影响黑眼圈因素之一 。
四、黑眼圈的防治
(一) 饮食和休息
要保持精神愉快,减少精神负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