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技术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的应用
追述历史在1879年德国 Nitze 首先使用前端具有照明设备的膀胱镜;1901年Hirshman首次用改良的膀胱镜对鼻腔鼻窦行内镜检查;70年代欧洲、日本耳鼻喉科界开始使用内镜;80年代初,奥地利学者创立内镜鼻窦手术技术; 等发展和完善了内镜鼻窦外科技术;90年代初我国开始开展鼻内镜手术;目前内镜的应用不仅仅限于鼻科手术,其应用范围已拓展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整个领域,推动了整体的进一步发展。
内镜在鼻科学中应用
现代外科技术的理念是什么?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的功能保全,也就是说微创。内镜技术之所以能迅猛发展其原因在于:1、疗效好;2、微创。鼻内镜的应用为鼻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手术与内镜手术比较
上颌窦炎(鼻窦炎)
传统手术需要做牙龈切口,上颌窦前壁开窗(用凿子凿),去除上颌窦内黏膜,上颌窦内填塞纱条,缝合切口;术中出血多,术后面颊部肿胀明显,而且出院后会有较长时间的术区(面颊部,上唇)麻木,感觉异常。如果是局麻手术时尤其是凿子凿的时候比较恐怖,另外术后拆线和抽出填塞之纱条时也比较痛苦。
内镜手术无需切口,利用自然孔道进入术腔,由于是在直视下手术,在去除病变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黏膜,这样可以保留纤毛功能,使患者自身的生理功能最大限度得以保留,术后根据情况可以填塞或不填塞高分子膨胀海绵,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术后无并发症。
鼻中隔偏曲
传统手术是在额带镜下完成的,在剥离鼻中隔两侧黏膜时完全是靠手感,容易造成鼻中隔穿孔,特别是外伤后错位愈合的鼻中隔偏曲,黏膜不在同一平面上,造成穿孔的几率很大,出血也比较多。
内镜手术是在直视下完成手术,可以做到精确的剥离黏膜和去除软骨,即使有术中穿孔也很容易一期修复。
鼻息肉
传统手术是在额带镜下,用圈套器将鼻息肉绞断的,其实就是将暴露在鼻腔里的鼻息肉去掉了,而鼻息肉的根部往往还遗留在窦腔里,所以这样的患者术后都是要复发的。而且由于息肉是用钢丝绞断的,所以术中出血比较多。
内镜手术是在直视下完成手术,利用不同角度的内镜可以清楚地开放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完全去除息肉的根部,利用最新的切割吸引器可以轻松做到去除病变,最大限度保留正常黏膜。
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
对于一些鼻腔鼻窦良性肿瘤如:内翻乳头状瘤,鼻窦囊肿累及翼腭窝的神经源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如嗅母细胞瘤等等完全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避免了面部切口,损伤很小。而传统手术不仅面部会留有疤痕,而且手术时间长,往往需要术中输血,术后恢复时间长,增加了患者经济和心理负担。
颅底手术
内镜经鼻垂体瘤切除术;
内镜经鼻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传统的颅内法创伤大,成功率低(60%-70%)90年代开始,鼻内镜技术被应用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其准确定位漏孔、视野清楚、可精确填放修补物、并发症少和成功率高,(90%-100%)。
内镜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传统的手术入路包括,经鼻外和上颌窦开筛径路、经鼻内显微外科视神经减压术,成功率在12%-79%不等,国内自80年代中期开始了经筛蝶窦的视神经减压术,术后视力改善和恢复率在50%-70%。优点是面部无瘢痕,组织损伤少、术中解剖标志清晰,手术时间短,因而备受推崇。
目前已成为这些手术当中的主流术式,另外于其他颅底肿瘤如脊索瘤,软骨(肉)瘤,颅咽管瘤等等,内镜手术具有传统手术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
内镜在耳科学中应用
耳内镜结合电视显示系统,可以更清楚、更准确地观察外耳道深部、鼓膜、鼓室的情况,并可进行照相、录像或用电脑保留图像资料,便于教学科研及治疗前后对比,对外伤性鼓膜穿孔及听骨链损伤的诊断直观准确。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出血少,视野清晰,手术效果好,备受患者和医生的推崇。
内镜在喉科学中应用
喉内镜:喉内镜技术是诊治深在腔内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硬管直接喉镜、纤维喉镜、频闪喉镜、视频喉镜及多媒体分析系统。他们能直接观察喉内软组织损伤、喉腔大小及又无变形、有无软骨骨折,在声带活动障碍病因的鉴别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纤维喉镜是利用一束软性光学纤维,把光送达喉部的同时,也把图像送达眼睛或摄像机。纤维喉镜从鼻腔引入,经鼻咽部,沿舌根和会厌缓慢伸至喉咽和声门处。不仅能细致的观察到咽部及喉部的情况,并且可以观察声带的运动,而无任何不适。因此纤维喉镜检查有诸多的优点:1、镜体细软可以弯曲,检查时不需要特殊体位,患者痛苦小;2、可以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进行,观察呼吸、吞咽及发声功能;3、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患者,包括幼儿;4、与录像、摄像系统结合将检查结果拍照和摄像,便于多人同时观察并能反馈给患者指导嗓音治疗;5、在接受检查时,患者可以正常的说话、唱歌、吹口哨,甚至吹奏乐器或静坐休息,最小限度地受到检查的干扰。
视频喉镜技术是新兴的喉内镜技术,可用于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声带白斑,声带角化症以及早期喉癌的手术。特点是微创,不仅手术时间短,而且手术精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