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册旨在说明救助中存在的误解,和真实情况到底为何,请仔细阅读。
误解一:“我不敢说,我怕说错,或做错什么。”
事实:你的主要目的是给丧亲者以支持,允许他们有悲伤的感觉,如:“听说了这件事,我很难过。对你来说一定是非常的伤感。”“你怎么样?”“你愿意说说你的感受吗?” 要注意你说话时的眼神,表情。你说话时的语调,表达方式比你说话的内容要重要的多。与他们主动进行联系,给他们写封信,送束鲜花给他们等等。用一些实际,现实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做一些家务事等)。不要负责他们的所有生活,而要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负担。
误解二:“丧亲者不愿意谈论他们丧亲一事。我不敢先提出这件事,或提及死亡者的名字。”
事实:大多数很可能认为所有的丧亲者不愿意说到丧亲的事。不要担心提及他们喜爱的人的名字和问及他们的死亡情况(是怎么死的,是什么时候死的等)。问问他们是如何应对的,现在是怎么应对的。
误解三: “我不应该引起丧亲者心烦。”
事实:他们确实心情很烦乱,心烦不会另其有什么伤害;它是一种好的治疗方式。眼泪可以使积郁在内心的痛苦情感释放出来,而且可以除去他们的一些躯体上的症状。它还有利于其愤怒、内疚情感的表达。要注意倾听,花些时间来陪伴,安慰他们。要注意说话的语气、用词;安慰的方式。
误解四: “应该让丧亲者处于很忙的状态,这样他们就没有时间来想这件事了。”
事实:丧亲者需要时间来想并且需要经历悲伤的过程。如果总是让他们那么忙,没有自己单独的时间来想,来感受悲伤,那么这些情况会延迟出现或者阻碍悲伤过程的度过。
误解五:“悲伤期持续的时间太长了,丧亲者现在应该没事了。”
事实:经历悲伤的强度及时间通常依赖于丧亲者与死者的关系,同时也决定于我们对丧失的正常反应。每个人经历丧失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很不相同的,通常决定于他们与死者的关系亲近与否,或丧失一事在他自己看来意谓着什么
误解六: “将死者的所有物件都拿开,包括死者的照片,以能够让丧亲者忘记死者的一切,将对丧亲者有所帮助。”
事实:通常情况下如果丧亲者在一年之内做的重大决定,一般不是他真的所想做的决定。可能的话,他最好一年以后再对重要的事情做决定(如搬家,卖房子或生意上的决定等)。将死者的物件拿开没有问题,但是有些物品还应该是保留的。如果将死者的物品放在丧亲者的身边令其太痛苦的话,可以将他们暂时拿开。
误解七:“每件事情好象都挺好的,所以我不想再提任何丧失/死亡的事情。干吗要惹事呢?”
事实:丧亲者很可能会感到痛苦和你的不适感觉。一定要提及丧失一事。你没有必要不断地继续下去沉默,至少应认可它。
误解八:我需要很虔诚,信仰上帝,了解某种宗教的一些信息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
事实:如果可以使丧亲者获得安慰,丧亲者可以信仰宗教。如果你不能确定他们求助于上帝和宗教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想法,那么询问他们。大部分人会愿意跟你说出他们的想法,恐惧心理,愿望等。很多的丧亲者很关心他们“死后的灵魂“会怎样。
误解九: “每个人都会以相同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悲伤情感并且以相同的时间经历悲伤的阶段。”
事实:悲伤完全是一种个人的事。每个人的悲伤感受在不同的阶段是不同的。
误解十:一旦一个人经历过了一个阶段,就无法再回到那个阶段。
事实:进入悲伤阶段是非常正常的,解决它只要在稍后的时间里再回到原来的那个阶段是可以的。通常情况下可能持续的时间会短一些,并且不会很强烈的。
误解十一:丧亲者想陪着已故的人坐着或抚摸着他/她是一种病态的或不正常的表现。
事实:认识到人已经去世了并且和他们告别完全是正常的和有益健康的方法。
误解十二:当谈到死者时最好不要用死亡,死者,死了,葬礼诸如此类的词。用过世,去世,到了天堂,离开等词会更好一些。
事实:当提及死亡的时候,使用准确的术语可能会使人易于接受。最重要的是如何向孩子来解释。如果对孩子说“上帝把他带走了”,“他永远地睡着了“,“他走了”,“升天了”等等会令孩子很糊涂或害怕
误解十三:一个人没有表现出外在的悲伤感觉,那么他不是没有悲伤感受就是还可以。
事实:他的内心可能非常的悲伤,但是他们并不允许自己的悲伤情感流露出来。他们可能想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很坚强,或者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宣泄他们的悲伤情感,或者只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等。“为了别人,我必须坚强”。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先向他们敞开我们的心扉,会为他们提供表达悲伤情感的机会。为了不给他的爱人或孩子带来不安而压抑自己悲伤的情感证明对健康很不利。他们一般表现出来的是很坚强的样子,但是他们的内心可能也很痛苦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