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5月至2009年7月,笔者运用针刀治疗夜间胸背痛患者100例,疗效满意。
临床资料 100例中男31例,女69例;年龄16-72岁,平均37.8岁;病程2d-6年。疼痛部位以胸背中段(T5-T8)最常见,下段次之,上段少见。症状与体征:夜间胸背疼痛,轻者下半夜或黎明时胸背开始疼痛或从梦中痛醒,胸后伸疼痛加重,侧卧屈曲疼痛可暂时减轻,起床后疼痛迅速缓解,白天无不适,重者躺下不久胸背即开始疼痛,并且疼痛迅速加剧,迫使患者不断改变睡眠体位,改变睡眠体位后疼痛可得片刻减轻,患者往往入睡1-2h即被痛醒,常伴有胸闷气短及后背僵硬不适,起床后疼痛逐渐缓解。患者胸用力后伸可引发患处疼痛,按压患部棘突引起深部疼痛。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高龄及病程较长患者可见椎体前后缘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相应椎间隙狭窄,CT和超声检查排除肝胆、胰腺等内脏器官病变,风湿4项检查部分患者血沉增快,CRP和RF呈弱阳性。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于病变胸椎节段,棘突连线旁开0.5-1.5cm范围内阳性反应点(压痛点、硬结),若无明显阳性点则选取病变胸椎节段棘突间隙两侧各旁开约1.0cm处为进针点,一般取2-8点,我们选用汉章牌一次性I型3号小针刀,按针刀闭合性手术的四步进针规程[1]垂直刺入皮下,缓慢深入,切碎硬结,切断硬性条索,切开小关节囊,剥离、松解粘连、紧张的软组织,直达骨面,感刀下松动即可出针。定位前要结合X线片注意胸椎有无侧弯及旋转畸形,操作时掌握好针刀在组织内的深度和角度,避免误入椎管和胸腔。治疗结束后患者术部垫薄枕仰卧30min。5d治疗1次。
疗效标准 治愈:疼痛消失,胸椎活动正常;显效:疼痛消失,劳累后偶感胸背部不适;有效:疼痛缓解,劳累后疼痛加重,注意休息可缓解。
治疗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1次治愈48例,2次治愈22例,经1-5次治疗后,按上述标准评定,治愈86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所有患者随访半年,6例患者因过度劳累或受凉而复发,经再次针刀治疗收效。
讨 论 夜间胸背痛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多由于素体阳气衰微、督脉空虚,或风、寒、湿邪侵入背部太阳经脉引起。该病常见于久站久坐以及长期从事弯腰活动的青壮年。胸椎脊柱后凸,呈额状的关节面及胸廓的存在,限制了胸椎屈伸运动,只允许少许屈伸,胸椎的椎间盘很薄,关节囊较紧张[2.3.4],在胸椎前屈的情况下,为保持脊柱稳定,小关节囊和椎周软组织承担较大的张力。低头屈胸久站久坐以及弯腰劳作,胸背部软组织受到急性或慢性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气血凝滞,筋脉失养,久之可形成软组织粘连、疤痕、纤维化硬化,小关节囊的肥厚。脊背为督脉和太阳经所过,同主阳气,白天人体阳气伸长,气血流畅,不痛或痛轻,夜间阳气收敛,人体气血运行变慢,随着局部炎性代谢产物的不断积聚,组织内压力越来越大,疼痛逐渐加剧,起床活动,阳气外张,血循加快,代谢产物吸收,压力降低,症状亦随之缓解。
软组织发生病变引起疼痛的原因主要为急慢性损伤和风寒湿因素等所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其机制为:无菌性炎症时,组织释放的致痛性化学物质和组织内压增高对其中伤害感受器的刺激;软组织的类瘢痕化、纤维化对感觉神经的嵌压;病变软组织对邻近神经的直接压迫和无菌性炎症对邻近神经的直接刺激[5]。
针刀治疗一方面可以直接深入到病灶剥离粘连、疤痕,切开切碎纤维化、硬化的软组织,切断痉挛紧张的肌纤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局部组织内压力,解除肌肉痉挛,消除无菌性炎症,另外小针刀还是一种机械刺激,根据生物电和压电学原理,在病灶区,机械能将转变为热能,使小血管扩张,加强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机械对神经组织末梢的强刺激可使局部组织器官活动能力增强血液淋巴循环加快大大提高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能力[6]。我们利用针刀在病灶处切割松解,剥离粘连,疏通阻滞,即可消除无菌性炎症,解除神经所受到的挤压和刺激,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而痛自除。
夜间胸背痛患者由于没有明显阳性体征,对其诊断不很明确,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胸椎后关节紊乱等等,在临床中,我们发现以胸椎小关节囊为主的胸背部脊柱缘多种软组织的合并损伤病变为该病的主要病因,诊断为软组织损伤性疼痛比较合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