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进食综合征(night-eating syndrome)
最早于1955年报道,但直到1990年才得到重视。2/3夜发性相关进食疾病病人为女性,典型始于成人早期,虽然可从儿童早期到成人不等。多数病人最终进入夜间狂闹。临床可见夜间多次觉醒和进食、喝水等。每晚至少觉醒1次,冲动性寻找食物,充分进食后再次入睡。寻找食物的动机定义为紧急寻找食物并快速吞咽进食,而实际并不饥饿。病人当时完全觉醒,早晨可清楚地回忆上述事件。尽管缺乏饥饿感,仍然感到非进食不可,喜好高热量食物(如全奶、奶昔、花生酱)。常空手食用通心粉和肉团。也出现奇异的行为,如进食奇怪的混合物o或无营养的物质
(如猫食、盐和糖“三明治”,咖啡渣和牛奶混合物,黄油盖,氨水清洁液)。常见晨间食欲缺乏和腹部扩张,体重过量、灰心。1/3病人可见受伤,如准备和进食时撕裂伤和烧伤。罕见喝酒,不做清洁。可见晨起厌食,夜间进食过量和失眠。
神经内分泌研究表明,夜间进食者血浆褪黑素(melatonin)和瘦素(leptin)夜间升高的水平明显降低,而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多导睡眠图研究发现睡眠效率水平较低,觉醒次数增多,夜间进食时段与非REM睡眠相关。进食潜伏期即觉醒与咀嚼开始之间的间隔短于30秒。
最常见与睡行症相关,也可见于不安腿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发作性睡病、酒精、鸦片和可卡因滥用戒断后、戒烟、应激特别是分离焦虑,药物治疗,多种器质性和神经疾病(如偏头痛、自身免疫性肝炎,脑炎)。日间进食疾病(如贪食症,神经性厌食)与睡眠相关进食疾病截然不同。主要是治疗潜在的睡眠疾病。可用多巴胺能药物(如左旋多巴、息宁)、苯二氮卓类(氯硝安定)、阿片类(如可待因)单药或联合治疗有效。盐酸氟西汀和安非拉酮也可。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无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