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诊断手段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主动脉疾病得以确诊。在众多主动脉疾病中,以主动脉根部病变最为常见。科治疗的基础,国内广泛开展。
本文介绍几种主动脉根部病变的常见外科术式,包括Wheat手术、Bentall手术、Carbrol手术、David手术,以及处理主动脉瓣上狭窄的各种手术,如Ross手术等。
Wheat手术是保留主动脉窦的主动脉瓣和升主动脉替换术。该术式是Wheat等于1964年设计并完成的,适用于主动脉窦无明显病变,但无法保留主动脉瓣,且升主动脉明显扩张者。
手术具体操作如下:切除主动脉瓣叶,保留围绕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的主动脉窦壁,切除其余窦壁,用人工心脏瓣膜替换主动脉瓣,取1段人工血管修剪至合适形状,替换病变的升主动脉。
该术式的优势在于技术难度不大,止血较方便,且相对易普及。
但此法亦存在以下缺点:
①残余的主动脉窦壁有再次瘤变的可能,患者可能需要再次手术。
②近端主动脉局部2个吻合口距离较近,易出现出血并发症。鉴于以上弊端,Wheat手术的应用日渐减少。
Bentall手术
Bentall手术是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替换+双侧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术,该术式由Bentall和德博诺(DeBono)于1968年在英国伦敦汉姆史密斯医院率先完成,此后成为主动脉根部病变手术的最经典术式。
此方法适用于主动脉根部明显扩张瘤变,双侧冠脉开口明显移位,主动脉瓣无法成形修复者。
手术具体方法如下:
切开瘤变的升主动脉,切除病变主动脉瓣,用带瓣人工血管(图1)替换主动脉瓣,并于相应位置分别切开2个0.8~1cm的小孔,将双侧冠状动脉开口吻合于其上(图2),最后将带瓣人工血管与升主动脉远端吻合。
目前此法在国内常用,国外多采用冠状动脉开口纽扣式(Button)吻合,即游离并修剪双侧冠状动脉,使开口呈纽扣状,并将其吻合在带瓣人工血管相应位置上。此法适用范围广,几乎可取代Wheat手术。
此术式杜绝了主动脉窦再次病变的发生,但亦存在以下缺点:目前在国内开展的主动脉外科手术中,最大的难题是术中出血,如采用国外Button式吻合法,易造成患者术中大量失血,甚至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造成不良后果。
因此,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方法是,不游离冠状动脉开口而将其直接吻合在人工血管上。此法便于止血,可用残余瘤壁包裹人工血管,并与右心房建立分流。但使用这种吻合法时,应注意全层缝合冠状动脉开口,以避免发生假性动脉瘤。
Cabrol手术:
1981年,Cabrol在Bentall术基础上进行改良,发明了Cabrol手术,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的吻合方法。
Cabrol手术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当缝合带瓣人工血管与主动脉瓣环完成后,取一段8~10mm的人工血管分别与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进行吻合,再将这根8~10mm的人工血管与带瓣人工血管行侧侧吻,此法双侧冠状动脉吻合口的张力小,出血发生率低,但这根8~10mm的人工血管较易发生扭曲变形,且由于血管较细容易形成血栓,影响心肌供血,故目前应用也逐渐减少。
David手术:
以上3种术式均须用人工心脏瓣膜替换主动脉瓣,可能发生术后相关并发症,如机械心脏瓣膜噪音、血栓形成、出血、退变等,况且部分患者主动脉瓣病变可能并不显著。1992年,加拿大学者David提出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即David手术(常用术式有DavidⅠ型和DavidⅡ型)。
DavidⅠ型手术:
DavidⅠ型手术步骤是,切除主动脉根部,沿主动脉瓣环上3mm与瓣环平行切除主动脉窦窦壁;取相应大小人工血管,近心端不做修剪,将主动脉瓣环固定至人工血管内,3个瓣交界向上悬吊至人工血管内;游离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呈纽扣状,将其吻合至人工血管相应位置上。
DavidⅡ型手术:
由于DavidⅠ型手术强行将主动脉窦拉升至同一水平位置,术后易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并发症David对其进行改良,设计出DavidⅡ型手术,此法将近心端人工血管修剪成扇贝状,分别替代相应主动脉窦壁。
一名法国医生在DavidⅡ型手术基础上进行改良,切除主动脉窦,精确测量主动脉窦高度,将人工血管裁成相应大小的3片,按照测量的主动脉窦高度,修剪成主动脉窦相应形状,分别进行主动脉窦成形。该法更能精确重建主动脉窦,避免主动脉窦扭曲。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此法,获得了良好疗效。
David手术保留患者自身的主动脉瓣,术后可保留其功能,避免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栓、退变、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但该手术的成功实施对影像诊断和术者的要求都非常高,且术后止血较困难。笔者建议,此项手术应在经验丰富的心血管外科中心进行。
主动脉根部手术还有Ross手术等,这些手术方式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学中有较详细介绍,此不赘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