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体周围病是发生在牙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感染性炎症,包括种植体周围黏膜炎(peri-im­plant mucositis)和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两类疾病。
在1993年召开的第一届欧洲牙周病学讨论会上,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定义是:仅局限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可逆性炎症反应,未破坏骨组织。2008年第六届欧洲牙周病学讨论会对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定义是:已经行使功能的种植体周围黏膜存在炎症,没有造成支持骨的丧失; “可逆性”一词被取消,以免被误解为暗指种植体周围炎不可逆、不可治疗。
“种植体周围炎”这一名词最早于1965年出现在法国的科学文献中,二十年后出现于英文科学文献中,用于描述口腔种植体周围组织感染的病理状态。 1993 年第一届欧洲牙周病学讨论会将“种植体周围炎”定义为:已行使功能的种植体的周围组织发生的破坏性炎症过程,导致种植体周围袋形成和支持骨丧失。这一定义表明患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体已经获得骨结合,其因感染造成的牙槽嵴顶骨丧失应与上部结构安装后的正常牙槽嵴顶骨改建相区别。两段式种植体在基台安装后常引起的骨改建与感染无关,这种情况下的边缘骨吸收通常限于基台连接后的前几周内,不一定是种植体周围炎的初始阶段。
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始于植入体周围的冠方边缘骨嵴顶,而根方的骨结合是良好的。如果不治疗,它可以导致植入体与骨的接触完全丧失,植入体松动、脱落。临床上,种植体周围炎导致的植入体损失(脱落或彻底失败)接近 4%,是牙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